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藥廠問題」標籤的文章

W.恩道爾:世衛組織WHO的豬流感大騙局

以下三篇文章連結是W.恩道爾--《霸權背後——美國的全方位主導戰略》作者就豬流感疫症謊言與世衛、藥廠利益關係所作出的描述與分析,希望有助各位更深入了解今次豬流感騙局的問題所在: 文章一 、 文章二 、 文章註釋 本人亦曾寫過其他流感騙局相關的文章,可供相互對比及參照: 從統計數字作推理,豬流感「通識」問題與思考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27.html 流感針與達菲有效防止豬流感?信仰多於科學的迷思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html

流感針與達菲有效防止豬流感?信仰多於科學的迷思

文章要旨: 政府與醫師現在所推薦的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真的能有效防治現在爆發的H1N1豬流感嗎?答案是不知道,但有一樣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現在大部份有關證明疫苗及抗病毒藥有效的證據其實是建基於不嚴謹,甚至是不科學的實驗研究。 人們對疫苗及抗的病毒藥物很多時只是抱持教條主義甚至是宗教式的信念,盲目把顯示疫苗藥物無效的實驗評為錯誤,反而毫不懷疑接受一些不科學及不嚴謹、只是能支持自己信念的研究數據,當懷疑論者提出要求進行嚴謹的隨機雙盲實驗以進一步驗證時,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支持者卻以「不道德」為由而加以拒絕,指疫苗及藥物已被證明有效,不應用實驗剝削病人使用有效防治方法的權利。 這種做法既不科學又不合邏輯,我們不能把一些不科學不合理的論據視為有力支持自己觀點的「鐵證」或認為這是很多科學家及研究傳統上都認同所以證明是正確,這會犯上不當預設的邏輯謬誤,而不做所謂「不道德」的實驗正意味著美國政府必需停止大部份藥物的開發及改進等科研工作及制度,因為科學及制度上皆要求藥物都經過那種嚴格的科學實驗才能證明其有效安全,以防安慰劑效應或其他因素干預實驗結果的真確性,以保障病人的健康及利益。 人們實在不應盲目相信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效力,其他如洗手、家居隔離等衛生措施是被認為更可靠有效的預防方法,我們亦需要清楚瞭解疫苗及抗病毒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充份衡量利弊後再決定是不否採用才是明智的做法。 本人只是翻譯、節錄及重新編排以下原文的內容,並不能確保文章會否出現事實性的錯誤。 英文原文: Does the Vaccine Matter? http://www.theatlantic.com/doc/print/200911/brownlee-h1n1 --------------------------------- 疫苗及抗病毒藥物支持者的理據: 流感疫苗 流感很少直接導至死亡,通常是流感病毒使那些長期病患者的舊疾惡化或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如肺炎而間接使疾患死亡。 因此透過「群體研究」(cohort studies)的方法,研究人員在研究流感疫苗的功效時比較已注射疫苗與沒有注射疫苗人士在流感季節因各種原因(流感通常不直接殺死疾患)而死亡的數字,總結多個實驗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疫苗能減少50%的死亡率。 醫師兼研究人員Sumit Majumdar認為只要為兒童、健康工作者及其他人注射疫苗,便能產生「群體免疫」(

安慰劑效應增強了?被低估了?還是新藥療效低了?

最近在 《 連線》看了 報導 "Placebos Are Getting More Effective. Drugmakers Are Desperate to Know Why",內文 指製藥巨頭默克公司最近在測試新的 抗抑鬱藥物 MK-869時便遭遇到嚴重的失敗,此藥在初期測試中表現甚佳,副作用甚少,可是在進一步測試時卻出現安慰劑 療效超過新藥的結果,最終 默克公司決定放棄原初 被看好能為公司帶來極大利潤的新藥 MK-869了。 其實很多藥廠發現他們生產的藥物,特別是與 精神科 相關的類別, 自80年代始就越來越不能通過安慰劑測試,藥物的效能在大多數測試中都無法超過安慰劑 ,自2001-2006年, 第二階測試因 新藥療效無法超越安慰劑而要放棄的上升至20%,第二階段則上升到11%。2007年美國FDA只批准19種新藥推出,是自83年來最少的,2008年也只有24種。 有學者提議藥廠與學術組織合作成立數據分享資料庫,讓研究人員有足夠的資料分析問題所在,可是這涉及商業秘密而不為藥廠所採納,藥廠目前只個別僱用對此問題有深入認識的研究人員幫助設計出更佳的實驗以擺脫安慰劑效應與真實藥效糾纏不清的弊病。 我覺得這篇文章最令人印像深刻及重要的地方為: 1 .指出二次大戰時因有一名醫師 Henry Beecher 看見有護士用假止痛劑注射也能為病人止痛的事件,才發現有安慰劑效應的事實,並在1962年thalidomide這種安眠藥導至新生嬰兒雙手殘廢的事件後,人們驚覺要有更安全及更精確測試的方法來驗證藥物的可用性,於是關於安慰劑及雙盲測試等理論就大行其道 ( 順勢療法專家則稱此法早在20世紀初由他們引進,只是當時沒有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 ,成為藥廠及監管機構測試藥效的黃金定律。 可是這條理論又帶來其他更大的困擾, Beecher除了被批評把安慰劑效應理論用錯誤地用在治療流行性感冒的藥物上,人們在大部份情況下都能自然痊癒,另外Beecher還低估了能引發安慰劑效應因素的數量及其真實的威力,使其測試方法出現了嚴重缺憾而常出現失效的問題 。 2. 關於安慰劑的真正威力,研究員 Benedetti 發現安慰劑效應 並不是限於止痛 (因腦部分泌類似嗎啡的物質),其還能引起的反應包括 調節心跳與呼吸、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活動能力、改善情緒、強化認知能力,減輕消化功能紊亂的

藥廠偽科學「神權」下的浪費金錢與低療效政策:要多儲備特敏福應付豬流感(答豬流感「通識」3)

回答此問題的相關閱讀資料早前已貼在此處: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27.html ,未看過的人請先看看。 現在港府都無用強制吃藥,因此回答的問題是改一改。 問題 3.國際社會應不應該大量儲備特敏福\ 克流感\達菲以對應豬流感疫情? 答: 我認為政府大量儲備並不是太過明智的做法,因為像現在豬流感的殺傷力與普通流感相差不遠, 大部分人不吃藥也會自己痊癒,無需為縮短那1.3天的療程而浪費金錢 ,相反在面對高至命性的禽流感時,在實戰上那些藥物 對像禽流感等死亡率的病毒時並沒有理想的效果 ,這點可從統計數據中推理得知,而在日本有報告說少部分青少年亦因服用此藥而 出現精神失常等嚴重副作用 ,更何況有研究顯示藥廠界向來都有唯利是圖的前科,由他們提供有關療效的資訊可靠度成疑,只是人們對其以科學為名猶如 「神權」 的醫學權威不敢作出必要的批判,如果仍想保險一點使少部分高危疾重的國民仍有藥可用(對國民有所交代), 只需購賣一般的生產量即可,無需儲備足夠全國/全區人民使用的份量 。 分析: 特敏福 ( Oseltamivir) 等藥並非像抗生一般對病原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它們只是壓制病毒的繁殖而非直接消滅病原 ,藥廠的資料顯示藥物能使 病程減短30%-40%(大約1天多些),病情會減輕25% 除此些微的效果外,並無其他「藥到病除」的神效,而用藥的有效期據說是發病後的24-48小時內,過了用藥期便可能無效。 而藥廠承認有關此藥的副作用有消化道的不適,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其次是呼吸系統的不良反應,包括支氣管炎、咳嗽等,此外還有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如眩暈、頭痛、失眠、疲勞等,美國FDA亦在2004年對此藥發出警告,指其對一歲以下兒童的腦部做成傷害(參考維基)。 其實那些微治療效果是難以證實的,因為當中灰色及不明確的地帶實在太多了。像今次豬流感如同一般流感殺傷力的病毒,據說(維基)大多數人病程大多數是2-3天就會自然痊癒,又有一說(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是2-7天。 先不計少數較嚴重的可能要1-2週甚至一個月才會痊癒的病患,藥物的有效應用期剛好等同大多數病患的最少的痊癒時間,大多數人的病程有1天至5天的差異,病人除非死了(表示無效,但屬少數),否則在大多數人感染後3-7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康復過來後 , 那病人究竟是因

無效的醫療—— 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Heillose Medizin

作者: 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  譯者: 李中文 出版: 左岸文化 系列: 座標 出版日期: 2006/05/25 頁數: 256 國際書號: 986717447X (內容介紹全都引自此書中,同時也是網上書店購買網站會引用的) 作者簡介 尤格.布雷希    一九六六年生,在德國和英國取得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學位。畢業於漢堡新聞學院,並自一九九四年起從事醫療和學術領域的編輯工作。最先是在《明星雜誌》,後 在《時代週報》,一九九九年起任職於《明鏡週刊》。他的前一本著作《發明疾病的人》登上《明鏡》暢銷排行榜長達四十週,2004年在台灣出版,榮獲當年聯 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年度好書。 譯者簡介 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語研究所碩士。曾擔任《世界地理雜 誌》特約譯者,前後將近十年,且在出版界參與過數年的編輯實務。熱愛自由譯者的生活,興趣是暇時帶著小女兒四處閒晃。譯有《亞歷山大大帝》、《神祕古蘭 經》、《巫師與巫術》、《海盜》、《細菌》、《病毒》、《兒童背脊健康法》與《HAPPY MONEY》等書。 ------------------- 內容簡介 《發明疾病的人》作者最新力作 打破手術迷思、提升就醫品質的第一本書 德國排行榜非文學前十名暢銷書 1.腫瘤篩檢能預防或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2.O型腿是畸形,需要開刀治療? 3.為了腰痛而拍X光片,就能找出疼痛的根源? 4.頸動脈手術可以有效預防中風? 5.擔心自己得心臟病,就要趕快做心導管檢查?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好書《發明疾病的人》作者最新發現 這些都是無效的醫療! 我們不要過度醫療,一起找回健康與自信   為什麼醫生自己生病時不願動的手術,會勸病人接受?   為什麼健保開銷愈大,醫療效果沒有愈好?    在醫界,婦科、整型外科和癌症照護等等部門的迷思還相當普遍。其用藥、診斷和治療的根據,常常不是依據醫學的必然性,而是根據謬誤、欺詐乃至經濟利益。 當醫生自己成了病人,結果常令人震驚:與一般民眾相比,他們很少接受手術。許多醫師會鼓勵患者接受自己不會採用的手術。而只有醫師才真正了解哪些手術是真 正必要的,哪些治療才是對患者有益的,乃至哪些是對自己荷包有利的。   全民發動醫藥文化革新!   學術記者兼暢銷書作家尤格.布雷希以批判觀點,解析了諸如癌症化療、整型外科、椎間盤磨損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Die Krankheitserfinder : Wie Wir Zu Patienten Gemacht Werden

作者: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 譯者:張志成 出版:左岸文化 系列: 座標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03日 頁數: 251 國際書號:986785473X (內容介紹全都引自此書中,同時也是網上書店購買網站會引用的) 作者簡介   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在英德兩地研讀生物及生物化學,一九九四年開始擔任醫藥和科學編輯,最先在《明星雜誌》,接著轉到《時代週報》,一九九九年起任職於《明鏡週刊》,是德國最佳的醫藥記者。他說:「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譯者簡介   張志成,輔仁大學德語研究所碩士,喜好閱讀,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我,凱撒,一隻到處旅行的貓》、《日本的假面》、《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歐洲飲食文化》等書。 ---------- 內容簡介    作者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來促銷藥品的結果。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 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 這些企業在贊助。今天,我們已難區隔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戰爭。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 「醫藥化」了。   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起過任何爭議。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

藥廠黑幕:製藥公司如何掏空你的錢包和健康? The Truth About the Drug Companies

作者: 瑪西亞.安卓(Marcia Angell) 譯者: 曾育慧  出版: 商周 系列: ViewPoint 出版日期: 2006/05 頁數: 288 國際書號: 9861246363 (內容介紹全都引自此書中,同時也是網上書店購買網站會引用的) 作者簡介 瑪西亞.安卓(Marcia Angell)醫師    曾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擔任編輯一職,目前任職於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系,在衛生政策與醫學倫理方面,是美國國內公認的權威,同時亦直言倡議醫藥體系改革,被 《時代雜誌》(TIME)列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安卓醫師其它著作包括《審判中的科學:醫學證據與隆胸法規的衝突》(Science on Trial: The Clash of Medical Evidence and the Law in the Breast Implant Case)。 譯者簡介 曾育慧 北一女中、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多年,關懷焦點在全球健康人權之推動、婦女經濟培力、除貧與環保運動。譯作有《再造企業網路文化》、《飛行簡史》、《藍色童話》等。 ------------------- 在 任職《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二十年間,瑪西亞.安卓(Marcia Angell)目睹製藥產業日趨嚴重的悖離研發與製造新藥的最初使命,變成握有巨富權勢的大型行銷機器。她用心觀看藥廠無所不在的影響,徹底滲透了醫學研 究、教育和行醫者,同時對美國社會大眾,尤其是年長者無力遏止高張的處方藥價,寄予同情。在這本直言無諱、一針見血的新書裏,安卓揭露製藥業駭人聽聞的內 幕,並疾言呼籲進行必要的實質變革。 安卓從暢銷藥AZT(最先推出的愛滋病藥)、汰癌勝(Taxol,史上銷售第一名癌症藥物)開始,到 轟動一時的抗過敏藥Claritin,將新藥推出市場的始末娓娓道來。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發現,藥廠一直依賴公費資助的研究成果做為藥品的發展基礎,還 用不正常的手段操縱臨床試驗結果,誇大藥品功效,最後再讓旗下的律師團想盡辦法延長政府核可的專賣權期限。不僅如此,市場上充斥的仿製新藥也是藥廠的傑 作,不但售價更貴,藥效也不見得比被仿製的藥更好。 美國藥業必須要想辦法把自救,以免陷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