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Bing地圖回到過去竟出現"新九龍"?

以上地圖取自內建於Microsoft Window 8企業版評估版的Bing地圖搜索服務,大家可以清楚看到一個被稱作"新九龍"的地方出現於地圖上,根據維基百科" 新九龍 "上的說明,就知道這是一個明顯的"過期標示",誤讓大家返回上世紀英國殖民政府統治香港的時光隧道中: 新九龍 ( New Kowloon )是 香港 以前的四大組成部分( 香港島 、 九龍 、新九龍、 新界 )之一,指 界限街 以北至 獅子山 之南的土地,包括目前 觀塘區 、 黃大仙區 、 九龍城區 (僅限 界限街 以北地區,即 九龍城 、 九龍塘 等地區)和 深水埗區 (不包括 昂船洲 )。 新九龍原屬新界的一部份, 中國 清朝 政府在 1898年 將其租借給 英國 ,為期99年。由於原九龍面積太小,政府又有需求去開拓 市區 用地,於是在 1937年 起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這些原屬 新界 的平坦土地,劃作「新九龍」以作市區用地發展。由於這些土地與界限街以南的原九龍有別,所以稱之為「新九龍」。由於當時新九龍的土地是英國向中國「租借」,所以新九龍樓宇的業主都需要向香港政府交 地租 ,反之九龍及香港島只需繳付極低的象徵式地租。 最初,新九龍由東至西分為 九龍城 、 九龍塘 、 深水埗 及 荔枝角 四區 [1] 。自 1968年 5月起,新九龍與「舊九龍」、香港島重新分為十區,新九龍才開始與舊九龍融合;一般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但教科書仍會教授兩者分別。 1984年 《 中英聯合聲明 》落實,港島和九龍確定會和新九龍、新界一起歸還中國,「新九龍」一詞才正式開始消失。到現在新舊九龍一般都統稱為「九龍」,唯 政府 地政總署 需收取新九龍土地的 地租 ,故 土地契約 中仍有「九龍」和「新九龍」之分。根據 香港法例 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新界的定義仍包括新九龍。  由此上述說明可知,除了地政總署所管的土地契約上還有必要保留此分區名稱外,"新九龍"這地區名稱早應在1968年時被一般巿民所遺忘,並在1984年後正式在民用地圖上消失,為何微軟的Bing地圖還要使用早於上個世紀末不用的地名?雖然Bing地圖目前能顯示的香港地區就只限圖片所展,再放大也不會有更詳細的資料以供查閱,不過即使是測試或

被風暴"韋森特"折騰了兩天有感

(本人差不多1年沒有在網誌裡發文章了,不過今後決定要定時發文,不能再斷得太久) 6月至8月頭是本人第一次以CICTA學員的身份在地盤實習的日子,不過昨天也是第一次在工地實習期間遇到8號風球,弄得本人有點狼狽不堪,也讓家中媽媽擔心不已,幸好沒有出意外。 卦8號風球當天,本人其實是再總公司的寫字樓辦工,不用在地盤那邊,到下午3點鐘時,從同事口中得知香港 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 會在下6點前改卦8號風球,雖然 公司則宣佈住得遠的同事可在下午5點提早離開 ,但是本人心想一定要加快工作進度了,否則又要多找天從老遠錦田那邊跑到觀塘,路程遠比我回位於紅磡的地盤遠得多,結果要弄到下午5時30分才完成工作,離卦8號波只差10 分鐘。 離開後第一件遇到的難題就是在港鐵內的人流管制措施,以至本人在美孚站用了不少時間同人迫,當時站內人流比平時多了幾倍,不但要在步行中費時,連等車也因為人流異常多,要過了好幾班車後才能迫入車廂,所需時間自然比平時要多得多。 坐完港鐵後便遇到第二個難題,本人眼看當時(約下午7時右右)風雨勢並未不太強,於是想用單水一口氣踏回家,可是我又低估了在8號風球踏單車的風險及困難,首先在風雨中有不少樹木被吹倒,成為路途上的障礙物,本人更不少心與其中一倒下的樹撞上,連眼鏡也掉在地上了,而回程途中風雨不斷增大,本人即使有雨衣也只能保得住上身,下身則完全濕透,風雨之大,猶如BB彈般打在面上,叫人痛得不太好受,本人還要在踏單車時用單手拉著雨衣帽,以防帽子被吹開及以此檔雨,否則不但頭髮不保,連眼也會目睜不開,另外要單手駕車又要對抗風阻,使本人比平時要更費勁才能駕好單車,辛苦得很。 回到家中,除了要聆聽媽媽擔心之語外,另一樣要擔心的事就是「 李氏力場 」,這些年來我已看過好幾次在晚上掛8號風球,明日早上起來就降了風球的事例,因此仍不感鬆懈,一方面要把濕了的文件及鞋吹乾,為明天上班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也要看看外圍的股巿情況,以決定入巿時機,處理這些事其間,天文台又把風球提上至9號,甚至零晨之後升至10號,但本人仍舊擔心 「 李氏力場 」的問題,只是本人除了盡快做好準備及早些去睡外,別無他法。 終於到了今日的早上半,立即看電視機及聽收音機,知道8號風球仍然生效及會維持至早上10點時,才略為舒一口氣,吃了早餐後才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