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來自《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p57-p71)
背景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由於參戰國對軍需品的需求急升,對乳製品的需求亦同步上揚,為乳製品業帶來龐大的利潤,在美國、英國、法國及 西班牙的農業地區,乳製品的增產尤為明顯。可是到了大戰結束後,對軍需品的需求大幅下降,連帶對乳製品的需求也急速下滑,業界為了應付舊市場的萎縮及繼續向新市場擴張,於是把產品重心轉移到幼兒食品--濃縮奶,例如在1930年代,雀巢公司除了生產一般乳製品外也生產需配塔奶類食用的幼兒食品。
到了1950年代、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戰後嬰兒潮」所影響,嬰兒及兒童的數量大增,再加上戰後經濟漸漸復甦,人們的消費力漸強,為乳製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良機,乳製品業利用行銷學及其宣傳工具,針對少餵人奶甚至一點人奶也沒有得吃的嬰兒提供乳製品作為替代方案。
業界先從醫院的婦產科入手,除針對產婦而製作出一系列的廣告宣傳其替代母乳的人工配方,也找了醫院的醫獲人員及藥師代為宣傳,利用專業人士的權威,使產婦對其乳製品的好處、重要性及必要性更有信心。業界為了使這些專業人士言計聽從,通常也會向他們進行一些可被稱為「賄賂」的行為,除了提供試吃樣品及禮品外,乳品業界也會開辦一些所謂「研討會」的會議,邀請那些比較高級的醫務人員參加,實為請這些醫獲人員在高級飯店/酒店免費大吃大喝一番。
乳製品業在英國推銷的情況
1920年代未期,業界在小學以低價促銷乳製品,並以「戰勝營養不良」為口號,讓小學生好好認識「乳製品」,另外再派人對英國農業部進行密集式的遊說,以讓英國農業部相信「牛奶是最理想的兒童食物」,並助業界宣揚乳製品的好處。
在1934年10月業界終成功遊說英國農業部在英國小學推行「牛奶法案」(Milk Act),法案規定英國所有小學生每天都能喝一瓶牛奶,由政府出資補貼使其價格下降至半便士﹐儘管這項措施一開始不為人們所接受,但方案還是繼續推行下去,而且更把實施範圍擴大到各大機關。
1939年,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學校,有87%的學生每天都喝這些平宜牛奶,即使是中學生比例仍有56%,不過了1971年格麗特.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因認為大量攝取乳製品會危害健康而中止這項計劃,業界為此給她取了一個「綁架牛奶的人」的綽號,並在報章上大肆宣傳。
乳製品業在美國推銷的情況
由於受到英國業界成功經驗的影響,美國業界於是相繼仿傚,向伊利諾州當局進行密集式遊說,結果成功使芝加哥政府於1940年6月4日實施類似英國的牛奶分發計劃,由聯邦準備金及慈善機構提供整個計劃的財務擔保,每人學童只需用一分錢便能購買250毫升牛奶,付不起錢的學童亦可免費得到,不過這時計劃的實施範圍口於市內位於貧民區的15間學校。
到 了1940年10月14日,計劃實施範圍擴展至紐約市,一開始有40間學校參加,其後上升至123間,甚至在隔年四月後,連歐馬哈市、奧格登市、伯明罕 市、聖路易市及波士頓的學校也加入此計劃。便對學校對牛奶的龐大需求,政府採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徵求應商。財政上學校把學童付出用作購買牛奶的金錢每月交到 農部,並由美國納稅人支承擔支付「牛奶採購費與學校所收金錢之間的差額」。
到了1943年,這個計劃已推廣至全國, 而在1957年國會更把計劃適用範圍擴大至幼稚園、托兒所、醫療中心,夏令營、「兒童教育和療養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到了1966年,計劃甚至被納入 「兒童營養法案」中全國性計劃補助相關機構的餐廳。此計劃對乳製品的銷量有極為正面的作用,1946年達2億2千8百萬瓶牛奶被賣到學校,1970年竟增至27億瓶,增幅達10倍以上,但之後銷量大減,1980年還有18億瓶,到了1990年只餘1億8千1百萬瓶,而在2005年時更不足1百萬瓶,至於為何會這樣則由於資料不足而無法作出分析。
乳製品業在法國推銷的情況
1926年乳品營業處巴黎成立,其成立目的是為了在法國推行與英國「牛奶法案」相類似的計劃,把牛奶推廣至小學各處,幾年後計劃伸展至法國北部及西部的城市。1932年法國農業部因受到乳製品業的「友善」壓力,結果成立了「國家乳品、奶油和乳酪宣傳委員會」,以鼓勵進食乳製品及補助發送牛奶的機關組織為要務。
1932年,孟戴斯.弗朗斯,一個認同乳製品為兒童最佳食物的政治家當選為厄爾省的議員, 他於1937年11月提交了一份議案,目的是讓居民人數超過5百人的市鎮能實施「在學校喝牛奶」的制度,並說服埃芙勒市的市長喬治.喬凡(Georges Chauvin)在1937年12月開始為其市的小學生供應牛奶,由乳品協會及厄爾省提供贊助,雖然計劃在1938年3月結束,但據為那些小學生檢查身高 及體重的醫生所說,計劃對小學生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1951年孟戴斯.弗朗斯決定重新實施該計劃,並推廣至厄爾省的五十二個市鎮。當法國於1954年6月18日在奠邊府戰役戰敗後,孟戴斯.弗朗斯更被提名為總理,並任命身為農民合作社主任兼維埃納省議員讓.哈法漢為農業部秘書,代表著農業遊說團進註政府農業部,孟戴斯.弗朗斯曾在演說中讚哈法漢是農產業界所信任並與農民工會立場一至,認為哈法漢有能力完成該項計劃。據說孟戴斯.弗朗斯也是為了解部份法國人酗酒的問題而推行計劃,希望這些酗酒的人能改喝牛奶。
1954年11月26日又府又發函通告自隔年1月1月日起,把糖及牛奶分送給全國學童,並規定軍人每日配糧中需含1/8公升的牛奶,大部份支出由政府承擔。在1954年未,葡萄種植業者的遊說團曾向政府提出一項修正案,要求學校停止給小學生喝牛奶,並以果汁代替,但遭政府否決。在1997年,法國農業部長路易.勒彭賽克(Louis Le Pensec)坦承當年孟戴斯.弗朗斯政府所推行的牛奶計劃真正的目標是藉改變兒童飲食習慣以增加牛奶及某些奶類製品的銷路。
下次再談一些50年代初國際上與乳製品業相關資料,也會補充多一些法國推動奶製品的資訊(因為書的作者是法國人),並希望作出一些有意義的分析,包括澄清所謂以「歷史」分析「科學」的問題。
背景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由於參戰國對軍需品的需求急升,對乳製品的需求亦同步上揚,為乳製品業帶來龐大的利潤,在美國、英國、法國及 西班牙的農業地區,乳製品的增產尤為明顯。可是到了大戰結束後,對軍需品的需求大幅下降,連帶對乳製品的需求也急速下滑,業界為了應付舊市場的萎縮及繼續向新市場擴張,於是把產品重心轉移到幼兒食品--濃縮奶,例如在1930年代,雀巢公司除了生產一般乳製品外也生產需配塔奶類食用的幼兒食品。
到了1950年代、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戰後嬰兒潮」所影響,嬰兒及兒童的數量大增,再加上戰後經濟漸漸復甦,人們的消費力漸強,為乳製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良機,乳製品業利用行銷學及其宣傳工具,針對少餵人奶甚至一點人奶也沒有得吃的嬰兒提供乳製品作為替代方案。
業界先從醫院的婦產科入手,除針對產婦而製作出一系列的廣告宣傳其替代母乳的人工配方,也找了醫院的醫獲人員及藥師代為宣傳,利用專業人士的權威,使產婦對其乳製品的好處、重要性及必要性更有信心。業界為了使這些專業人士言計聽從,通常也會向他們進行一些可被稱為「賄賂」的行為,除了提供試吃樣品及禮品外,乳品業界也會開辦一些所謂「研討會」的會議,邀請那些比較高級的醫務人員參加,實為請這些醫獲人員在高級飯店/酒店免費大吃大喝一番。
乳製品業在英國推銷的情況
1920年代未期,業界在小學以低價促銷乳製品,並以「戰勝營養不良」為口號,讓小學生好好認識「乳製品」,另外再派人對英國農業部進行密集式的遊說,以讓英國農業部相信「牛奶是最理想的兒童食物」,並助業界宣揚乳製品的好處。
在1934年10月業界終成功遊說英國農業部在英國小學推行「牛奶法案」(Milk Act),法案規定英國所有小學生每天都能喝一瓶牛奶,由政府出資補貼使其價格下降至半便士﹐儘管這項措施一開始不為人們所接受,但方案還是繼續推行下去,而且更把實施範圍擴大到各大機關。
1939年,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學校,有87%的學生每天都喝這些平宜牛奶,即使是中學生比例仍有56%,不過了1971年格麗特.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因認為大量攝取乳製品會危害健康而中止這項計劃,業界為此給她取了一個「綁架牛奶的人」的綽號,並在報章上大肆宣傳。
乳製品業在美國推銷的情況
由於受到英國業界成功經驗的影響,美國業界於是相繼仿傚,向伊利諾州當局進行密集式遊說,結果成功使芝加哥政府於1940年6月4日實施類似英國的牛奶分發計劃,由聯邦準備金及慈善機構提供整個計劃的財務擔保,每人學童只需用一分錢便能購買250毫升牛奶,付不起錢的學童亦可免費得到,不過這時計劃的實施範圍口於市內位於貧民區的15間學校。
到 了1940年10月14日,計劃實施範圍擴展至紐約市,一開始有40間學校參加,其後上升至123間,甚至在隔年四月後,連歐馬哈市、奧格登市、伯明罕 市、聖路易市及波士頓的學校也加入此計劃。便對學校對牛奶的龐大需求,政府採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徵求應商。財政上學校把學童付出用作購買牛奶的金錢每月交到 農部,並由美國納稅人支承擔支付「牛奶採購費與學校所收金錢之間的差額」。
到了1943年,這個計劃已推廣至全國, 而在1957年國會更把計劃適用範圍擴大至幼稚園、托兒所、醫療中心,夏令營、「兒童教育和療養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到了1966年,計劃甚至被納入 「兒童營養法案」中全國性計劃補助相關機構的餐廳。此計劃對乳製品的銷量有極為正面的作用,1946年達2億2千8百萬瓶牛奶被賣到學校,1970年竟增至27億瓶,增幅達10倍以上,但之後銷量大減,1980年還有18億瓶,到了1990年只餘1億8千1百萬瓶,而在2005年時更不足1百萬瓶,至於為何會這樣則由於資料不足而無法作出分析。
乳製品業在法國推銷的情況
1926年乳品營業處巴黎成立,其成立目的是為了在法國推行與英國「牛奶法案」相類似的計劃,把牛奶推廣至小學各處,幾年後計劃伸展至法國北部及西部的城市。1932年法國農業部因受到乳製品業的「友善」壓力,結果成立了「國家乳品、奶油和乳酪宣傳委員會」,以鼓勵進食乳製品及補助發送牛奶的機關組織為要務。
1932年,孟戴斯.弗朗斯,一個認同乳製品為兒童最佳食物的政治家當選為厄爾省的議員, 他於1937年11月提交了一份議案,目的是讓居民人數超過5百人的市鎮能實施「在學校喝牛奶」的制度,並說服埃芙勒市的市長喬治.喬凡(Georges Chauvin)在1937年12月開始為其市的小學生供應牛奶,由乳品協會及厄爾省提供贊助,雖然計劃在1938年3月結束,但據為那些小學生檢查身高 及體重的醫生所說,計劃對小學生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1951年孟戴斯.弗朗斯決定重新實施該計劃,並推廣至厄爾省的五十二個市鎮。當法國於1954年6月18日在奠邊府戰役戰敗後,孟戴斯.弗朗斯更被提名為總理,並任命身為農民合作社主任兼維埃納省議員讓.哈法漢為農業部秘書,代表著農業遊說團進註政府農業部,孟戴斯.弗朗斯曾在演說中讚哈法漢是農產業界所信任並與農民工會立場一至,認為哈法漢有能力完成該項計劃。據說孟戴斯.弗朗斯也是為了解部份法國人酗酒的問題而推行計劃,希望這些酗酒的人能改喝牛奶。
1954年11月26日又府又發函通告自隔年1月1月日起,把糖及牛奶分送給全國學童,並規定軍人每日配糧中需含1/8公升的牛奶,大部份支出由政府承擔。在1954年未,葡萄種植業者的遊說團曾向政府提出一項修正案,要求學校停止給小學生喝牛奶,並以果汁代替,但遭政府否決。在1997年,法國農業部長路易.勒彭賽克(Louis Le Pensec)坦承當年孟戴斯.弗朗斯政府所推行的牛奶計劃真正的目標是藉改變兒童飲食習慣以增加牛奶及某些奶類製品的銷路。
下次再談一些50年代初國際上與乳製品業相關資料,也會補充多一些法國推動奶製品的資訊(因為書的作者是法國人),並希望作出一些有意義的分析,包括澄清所謂以「歷史」分析「科學」的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