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流感」標籤的文章

流感病毒的「倚天屠龍記」,認清屠禽的歷史與錯誤的邏輯

題解 意 1 :流感病毒 倚 靠 天 然的演化,變成 屠 殺恐 龍 後代—家禽 ( 見 雞是霸王龍的後代 一文 ) 殺手的 歷史 事蹟 記 錄,因此亦可稱之為「 演天屠禽記 」。 意 2 :純粹的人、禽或豬流感雖已有能力對人做成一定的殺傷,但與「雜種」 ( 如 1918 年的豬流感 ) 能傳播全球,做成超過 2 千萬至 1 億人死亡相比則相形見絀,關鍵是 病毒內裡的基因透過某種媒介被釋放出來 , 再與其他病毒基因合成全新類型的病毒 才可以做到,情況就像倚天劍與屠龍刀 內藏的「秘密」 ,需要兩者一同互斬至斷才能得到般。 自 1997 年致現在 10 多年來全球各地幾乎每年都出現禽流感爆發的消息,更出現人類受感染甚至死亡的案例,每次專家們都會警告會有全球大流行的可能,屠禽兼屠人的流感威脅訊息可謂達到「 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各國紛紛聽從世衛的建議,儲備口罩、特敏福及流感防疫針以防不時之需,處於戒備狀態,但每次都像狼來了似的,除了死去一部分禽鳥及極少數人 士 外,一切皆天下太平,直到現在不知從何處走出來,在墨西哥西殺了 100 多人 ( 後來被修正至 30 多人 ) ,被人稱為豬流感的新類型的病毒出現後才破這個局面,儘管直到現在 主要都是 墨西哥人病死, 死亡率為 44/2371=1.86%(7/5/2009 , 世衛網站 公佈 ) ,其 威力連一般流感也不如 * , 但 現在世界各國正全力為防豬流感的傳播而提高戒備,情況猶如面對 SARS 時般 ( 大約是像害怕它變種,就像害禽流感般 ) , 真可謂「 ( 倚 靠 天 演進化的 ) 豬流感 不出,誰與爭鋒 」。 (* 一般流感每年殺 25-50 萬人,死亡率為 0.1% ,可考參考世衛網站: http://www.who.int/csr/disease/influenza/en/ 及維基百科網站: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fluenza ) 歷史 我從前找過有關禽流相關的資料, 發現自 1956 年自今,科學家每年都能從禽鳥身上分離出禽流感病毒,所差的只是發現的國家區、同一國家發現的次數及禽流感病毒的種類株數, 這 50 年來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之間的傳播與爆發是每年都會發生的事情,為此而屠殺家禽更加是「家常便飯」 。 對禽鳥有高致病性的病毒 ( 不限

香港浸會大學對N95口罩的嚴重錯誤描述

N95 口罩 現在 H1N1 甲型流感正蔓延全世界,不少人都爭相購買 N95 口罩,我出處一時好奇,於是就在網路上查看有關 N95 口罩的資料,一找就找到由 香港浸會大學 ( 也是本人的母校 ) 環境健康及安全組 編寫的 《有關使用口罩一般資料》 ( 資料來源:衛生署、醫院管理局、 3M 公司, 2003 年 4 月 1 日 ) ,,看到「外科手術用的口罩與「 N95 」口罩比較」的資料,當中有一段描述: ----------------------- ' 「 N95 」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 及健康局」 , 簡稱 NIOSH ) 發出的過濾能力標準, 指能將 95% 約 一微米以上 的懸浮粒子 ,如細菌及飛沫隔走。 ' ----------------------- 可是當我再找下去時,便發覺有其他說法,如在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彭明輝的文章 《 SARS 口罩防護原理》 ( 2003/05/14 ) 中的說法是: ----------------------- ' N95 口罩對顆粒大於 5 微米的飛沫可以過濾 99 %以上 ;而且,即使是對小於 0.1 微米的病毒 或懸浮顆粒, N95 的過濾效率仍舊在 95 %左右或更高 。 ' ----------------------- 這個說法是由台灣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實際測試結果所得,但未知其實驗的做法及嚴謹程度。而文章亦及 NIOSH 測試標準,採用的是 0.3 微米 的食鹽顆粒,測試時的流量標準為 85L/min 。 兩者對同一標準所描述的防禦能力有明顯的差異,為了尋找真相,我便嘗試到 衛生署、醫院管理局的網站看看有沒有相關的資料,但並無所獲,最後在 3M 公司 ( 生產 N95 口罩的名品牌 ) 的網站終於找到一份《 Respirators and Surgical Masks: A Comparison 》 ( 12.28.05 ) 的文件,證明後者的說法是正確的,而在其他網站所找到的資料亦與此近似,可參看「 56222-362 生物安全 N95 口罩 」 (2009-4-30) 、「 N95 口罩 」 ( 2003-04-27 ) 、「 [ 勞動安全 ] N95 口罩能抵擋奈米微粒嗎? 」 (2007/08/10) ,只有 非典型肺炎特輯 SARS 保謢常識」

1918年利用罪犯做人體「死亡流感」實驗?令人意外的實驗結果

在「死亡筆記」中 L 為了測試死亡筆記(Death Note)中規條的真偽,曾經打算利用死刑犯來為筆記進行實驗。現實中確實有人做過類似的事, 1918 年那場西班牙流感做成全球至少 2500 萬 人死亡,有人估計死亡人數甚至超過 1 億 ,佔當時人口 1/17 ,於 1918 年 11 月當至命流於波士頓逐漸銷聲匿跡 的時候,一群海軍軍官為幫助科學家了解流行性感冒是如何傳播,以免將來有更多人犧牲,於是向 100 多個罪犯提議進行至命流感的人體實驗以換取特赦的交易,那些全罪犯最終同意這項交易。 理論上這類實驗的危險性就如同 L 所做的差不多危險,但結果卻是無人感染及死亡 ,這點後文詳述。 以現在的制度來說,像這類給予優厚利益作為人體實驗的報酬的行為是非法的 ( 換句法說 L 那種實驗應該也是非法的 ) ,幾乎只有自願性質的人體實驗才被允許, 。 不過以當時的法 律而言,只要能令大部分人免於死亡,即使讓少部分人受害也是可以接受的,再加上這場至命流感無法傳染給老鼠或兔子動物實驗完全無法實行,進行人體實驗已是 唯一可行的途徑。 -------------------- 實驗一: 在波士頓港迪爾島 (Deer Island) 有 62 名年齡界符 15 至 34 歲的美國海軍訓練中心的士兵,因為在服役期間犯罪而被判入獄 ,他們同意為求特赦而進行這個 。 從病情十分嚴重的流行性感冒患者身上收集鼻腔和喉嚨裡的濃稠分泌物,再把這些黏液噴入受試者的鼻腔和喉嚨或滴入他們的眼睛。此外這個實驗分開幾項,一項是把 流感患者鼻腔內取得的黏液直接塗抹在受試者的鼻腔裡;一項先使用濾膜把患者黏液的細菌過濾,再嘗試把些經過過濾的物質來感染受試者,以測試是不是細菌所做 成的感染;一項則從患者身上抽取血液,並注射到受試者的皮膚裡。 這次實驗還包括模擬在自然環境中人們與流感患者接觸的情況,醫生讓受試者進入因流感而瀕死的病房中,受試者要在病床四周走動,貼近患者的臉頰以呼吸他們的惡臭氣息,而且要深深吸入到自己的肺中,還要與患者交談五分鐘及讓病人在受試者臉上咳嗽五次。 每個受試者都要對 10 位病患做以上同樣的事情,所有病人由開始嚴重發病都不到 3 天,致病因子應還存在在病人的的呼吸系統並具有傳染力,可是實驗結果卻出人意表, 受試者竟無一人感染流感 。 實驗二: 人們再次找另一批位於芳草島 (Isla

1918致命西班牙流感與「死亡筆記」死神的聯想及對比

自古就有人把瘟疫描繪成死神一般奪去大量的人命,而1918年爆發西班牙流感更是史上奪取最多人性命的全球瘟疫,比當時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死亡的人數還要多,其英文Influenza更是來自意大 利,原為魔鬼之意,一時間就把它和日本動畫「死亡筆記」(Death Note)聯想在一起,並作出了一些有趣的對比及想法,顯示出它們兩者的異同: 死筆 vs 流感 殺人方法 死亡筆記:把要殺死對像的名字寫在筆記本上,但一定要知道對方的樣子才有效,不論距離或地域皆適用。 流 感:理論上病毒透過人與人的接觸如空氣或飛沬傳染(元兇為豬流感),但實際上有資料顯示疾毒在全球傳播速度極快, 旅客或軍隊移動也無法解釋這個現像 ,有人推 斷此種原本沒有太大殺傷力的病毒早已遍佈周圍, 因某些不明的環境因素改變 ,使其變種成大殺傷力的品種直接感染人類,在全球大流行。 殺人速度 死亡筆記: 40秒1人(最快速度);最長可達23天 ,使用者其間完全可以控制對像的死亡方法及行為。 流 感: 1秒1.3-6.5人(平均),1個人早上發病起到晚上即可死亡 ,據其所做成的死亡人數由 2500萬人到1億的估計值 +斷斷續續爆發了約6個月的時間 來運算-- [(死亡人數/183)/(60*60*24)] 。根據西醫的理論,當時 無人可以干預流感的疾情發展,甚至要感染的對像也無法完全控制(另文再談)。 殺人年齡及物種分佈圖 死亡筆記: 出生780天以上(2歲1個月19日)至124歲 , 只對人類有效。 流感: 5歲以下 的嬰幼兒、 70至74歲 的老年人、 20至40歲 的青壯年人(特別是軍人)為其 死亡人口的高峰 (在美國 有25%的美國人受到感染,而軍人則分別是40%(海軍)及36%(陸軍)), 其他年齡層人士亦可殺 , 禽鳥及豬也是其殺死的對像 。 命中率 死亡筆記: 0%及近100% (有極少許機會因觸犯死亡筆記內的某些規則而失敗) 流感: 2.5%-10%,為一般流感的25倍(0.1%) (當時約10億人受感染) 後遺症 死亡筆記:(1)使用者放棄筆記時會 失去所有與筆記相關的記憶 。(3)若交換死神之眼則會 失去一半壽命 。 流感:(1) 人類集體性失憶 ,相關的歷史記錄甚少,就像不想有人再記得似的。(2)使 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於1918年減少了12歲 。 除 了這些外,那時一些軍官及科學家也像死亡筆記中的L, 用

勞永樂把過大的功勞(制服禽流感及沙士)加在自己身上,出現邏輯謬誤

(本網誌舊有的訂閱者請注意,現在新的訂閱位置為: http://feedproxy.google.com/blogspot/xyHY ,未曾訂閱的可不用理會) 在香港2008年9月立法會選舉中,我發覺勞永樂的言論 犯了邏輯謬誤 ,不過當時忙於其他事情,到現在才有機會寫出來。 以下兩段內容取自勞永樂的網站,這也是他在參選立法會議員時所提及 「拯救香港社會的功勞」 : http://www.lowinglok.org.hk/ -------------------------- 1997年香港爆發全球首次人禽流感,18人感染,6人死亡。 勞永樂力排眾議,倡導殺雞,成功控制禽流感 。 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情,全城惶恐。當疫情進入高峰之際, 勞永樂呼籲全港團結抗疫,鼓勵市民成為「霧裡行軍」的醫療隊伍後盾,並馬不停蹄走訪各區講解,推動市民自助自救。結果,全民皆兵,成功克服死亡疫症。 -------------------------- 當第一次聽到這個言論時,還以為自己聽錯,不過再看看勞永樂的網站時,就知道這個不太聰明的說話真的出自他的口。 從 前文後理來理解 ,意思就是由於勞永樂在控制禽流感及克服沙士上的積極行動,疫病因而得以消除( 沒有「屈」他,懂中文的也應該能看到有這個意思 )。 勞永樂所表達的公式為: 1.勞力排眾議(L1)+勞倡導殺雞(L2)=成功控制禽流感(X1) 2.勞呼籲團結抗疫(L3)+勞鼓勵市民(L4)+勞走訪各區講解推動自救(L5)=克服疫症(X2) 我們可以透過理解一下甚麼叫做 「控制」、「克服」 禽流感及沙士來說出問題所在: 1. 若果理解為 預防疾病爆發以致不使其感染人類甚至致人於死地的話 ,那連勞永樂也知道自己根本完全做不到這點,因此絕不可能是正確的定義。 2. 若理解為最後 把疫病(暫時)消滅 ,則可能會 犯了邏輯上「不相干」中「另有他因」的謬誤 ,因為在歷史上,無論是甚麼疫病,在出現一段段時間後,在人類還未死光前都會自動消失(不論暫時還是永久),即使在人類沒有有效的醫療或預防方法的情況下, 人為措施與疫病的消失極可能只是巧合同時出現 ,所以用這個定義還是會出現問題。 3. 若理解為 把疫症控制在對人類做成盡可能少的傷害 ,那麼也可能犯上 邏輯上「不充分」的謬誤 ,因為除了勞永樂的努力外,其他社會及醫護人員的盡忠職守,政府作出正確的醫療

恐懼地自我審查?發生過瘟疫的記憶也扭曲消失

上次講述中國人對瘟疫怕到有「 一呼病名,病就來 」的想法,情況好像《哈利波特》的電影裡的魔法世界中,幾乎人人都非常害怕那個叫「佛地魔」 ( 或伏地魔 ) 的魔法師似的。不過外國人在面對疫病時卻發生「 集體性失憶 」,連發生過瘟疫這件事的記憶也好像從歷史中移除似的,更不可能提到那次瘟疫的名字, 他們猶如因害怕開罪了某國家權力機關而進行自我審查,把事實的真相封殺了 。 可以說, 恐懼把他們的記憶扭曲了 ,情況與《哈利波特》 - 鳳凰會的密令 ( 電影 ) 的劇情有點相似: 對佛地魔的恐懼使魔法世界當權者對佛地魔復活的事實也是堅決否認,失去了理性 。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電影海報) 流感 (Influenza) 的英文來自意大利文, 意為 「魔鬼」 ,取此名的原因是此病 1658 年 導致 6 萬人 名 意大利威尼斯 死亡 ,人們 認 為這是上帝的懲罰 ( 又是把瘟疫 「擬魔化」 的又一傑作 ) 。 1918 年全球曾發生流感 大流行 , 做成至少 4000 萬人死亡 ,更有人估計真實死亡的人數可能達 1 億 以上 , 這比同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人數 (2000 萬 ) 還要高出幾倍 ,甚至有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次疫症而結束,當時人們也像 我們 2003 年爆發 SARS 一樣,個個帶 口 罩,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 不過似乎並無甚麼人把這樣重大的事件詳加記錄,反而只略為一提便算了 ,就像 「 見過鬼也怕黑」 般不再多談 ,以下是美國人對此事的文字記錄: (流感病毒放大10萬倍) 當年在美國擁有醫學界最高榮譽的流行病學家弗漢也曾經歷這次瘟疫,不過在 1926 年他出版達 464 頁 的回億錄中只用了 1 頁 來描寫這次疫病: 「那真是一幕陰森的景象,反覆不斷地出現在一個老流行病學家的腦海中,特別是當他坐在壁爐熊熊燃的柴火前 。」 弗漢說,在這場戰爭中, 流行性感冒造成的死亡遠較戰門而死的人數為多 。他僅僅用了幾句話來記錄這場大流行: 「我並不提及那場流行性感冒的歷史。這場大流行席捲全球,侵襲最遙遠的每個角落,帶走最強壯的士兵及居民,在科學前面,它誇耀地高舉勝利的紅旗。」 另一個醫學權威,由美國衛生部長召集的迪芬斯基地 ( 流感大流行的一個軍事區 ) 調查團領導人,在其 539 頁 的傳記中也只用了 3 頁 來描述這次流感。 他描述那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