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歷史」標籤的文章

1918年利用罪犯做人體「死亡流感」實驗?令人意外的實驗結果

在「死亡筆記」中 L 為了測試死亡筆記(Death Note)中規條的真偽,曾經打算利用死刑犯來為筆記進行實驗。現實中確實有人做過類似的事, 1918 年那場西班牙流感做成全球至少 2500 萬 人死亡,有人估計死亡人數甚至超過 1 億 ,佔當時人口 1/17 ,於 1918 年 11 月當至命流於波士頓逐漸銷聲匿跡 的時候,一群海軍軍官為幫助科學家了解流行性感冒是如何傳播,以免將來有更多人犧牲,於是向 100 多個罪犯提議進行至命流感的人體實驗以換取特赦的交易,那些全罪犯最終同意這項交易。 理論上這類實驗的危險性就如同 L 所做的差不多危險,但結果卻是無人感染及死亡 ,這點後文詳述。 以現在的制度來說,像這類給予優厚利益作為人體實驗的報酬的行為是非法的 ( 換句法說 L 那種實驗應該也是非法的 ) ,幾乎只有自願性質的人體實驗才被允許, 。 不過以當時的法 律而言,只要能令大部分人免於死亡,即使讓少部分人受害也是可以接受的,再加上這場至命流感無法傳染給老鼠或兔子動物實驗完全無法實行,進行人體實驗已是 唯一可行的途徑。 -------------------- 實驗一: 在波士頓港迪爾島 (Deer Island) 有 62 名年齡界符 15 至 34 歲的美國海軍訓練中心的士兵,因為在服役期間犯罪而被判入獄 ,他們同意為求特赦而進行這個 。 從病情十分嚴重的流行性感冒患者身上收集鼻腔和喉嚨裡的濃稠分泌物,再把這些黏液噴入受試者的鼻腔和喉嚨或滴入他們的眼睛。此外這個實驗分開幾項,一項是把 流感患者鼻腔內取得的黏液直接塗抹在受試者的鼻腔裡;一項先使用濾膜把患者黏液的細菌過濾,再嘗試把些經過過濾的物質來感染受試者,以測試是不是細菌所做 成的感染;一項則從患者身上抽取血液,並注射到受試者的皮膚裡。 這次實驗還包括模擬在自然環境中人們與流感患者接觸的情況,醫生讓受試者進入因流感而瀕死的病房中,受試者要在病床四周走動,貼近患者的臉頰以呼吸他們的惡臭氣息,而且要深深吸入到自己的肺中,還要與患者交談五分鐘及讓病人在受試者臉上咳嗽五次。 每個受試者都要對 10 位病患做以上同樣的事情,所有病人由開始嚴重發病都不到 3 天,致病因子應還存在在病人的的呼吸系統並具有傳染力,可是實驗結果卻出人意表, 受試者竟無一人感染流感 。 實驗二: 人們再次找另一批位於芳草島 (Isla

對天花與天花疫苗資料補充

-------------------- 以下文章是想為我之前所寫有關 疫苗正反理論分析 作一些有關天花資料補充,從中得到一些有趣的資訊:1)天花似乎有爆發期(19世紀的歐洲)與非爆發期(16世紀的歐洲),直到上世紀才漸漸消失(暫時/永久?),而且未知是牛痘還是弱化天花病毒的功勞;2)天花疫苗的效力及期限其實不高,一來 不能終身免疫 (真正染病的卻可以),二來 連醫生都不信 (所謂5至7年有效期),即使在有效期內要接觸天花病人又要再打(多多益善?)。 要找其他相關資料可以看看 維基天花 的條目。 ------------------------------------------------------ 資 料來源:Frederick F.Cartwright、Michael Biddiss/著, 陳仲丹,周曉政譯《疾病改變歷史 DISEASE & HISTORY》 (香港,三聯,2005年06月01日),P89-115。 天 花可分為三種:重型天花(Variola major),輕症類天花(Variola minor)及牛痘(Variola Vaccinae),牛痘是從牛身上感染的,對人類沒有太大的傷害,輕症類天花是常見於該病流行的區域如16世紀歐洲的傳染病,殺傷力普通,重型天花則多 見於初次接觸天花病毒的區域如16世紀的美洲,因該地區的人口沒有此病的免疫力,染病時情況兇險,死亡率高。不過不論是那一種,只要真正感染過(而非接 種)一次並且復原後,都會對以上三種天花終身免疫,接種也就只在此一認識上而產生的。 儘管在整個16世紀歐洲常見的是輕症類天花,但到了17世紀後卻成重型天花流行的天下(原因可能是人們把傳到美洲的天花重新傳入),對兒童的危害尤甚,為因天花而死亡的人口類別之冠。(來自 維基天花 )16-18世紀,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數,歐洲約爲50萬人,亞洲約爲80萬人,而整個18世紀歐洲人死於天花的總數,則約在1.5億人以上。 傳說最早使用種痘這種防天花的防病手法是印度人,中國人於10世紀從印度學習此術,把輕症類天花病人快乾的痘瘡上取下痂並把痂碾成粉,把粉吹到受接種人的鼻孔中 , 而歐洲(英國)人則是到18世紀才有此類技術(但方法有點不同),從天花病人的膿包中取出濃液,再把濃液放到受接種者的手臂切害處(人為傷口),讓受接種 者患上較輕型的天花,使其復原後對致命的重型天

牛奶有毒有害,即使無三聚氰胺(4)?關於法國奶業推廣牛奶的補充資料

來自《 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 》(p44, p75-p82) 法國奶業相關統計資料 乳品工業為法國帶來超過 200億歐元 的收入,佔歐洲的生產量的 16% ,為全球生產量的 5% 。 乳品工業的收入佔法國農業 20% ,共雇用 18萬人 ,並且是最率先使用宣傳手法的農業。 每位法國人平均每年飲用相當於 半噸 的乳品。 ------------------------- 補充資料: 1960年代未期, 「缺鈣」成為鼓勵人們多喝牛奶的宣傳手法 ,法國的國家乳品生產聯盟、國家乳品工業合作聯盟和國家乳品工業聯盟也同樣順著此勢進行擴張市場的工作。 乳 品同業資料與文獻中心(CIDIL)於1981年立,而成立的目的為藉 「集體促銷」 的宣傳方式來促進牛奶及乳製品的銷量,它「教育」醫生及民眾有關乳製品的 好處,並藉贊助某些「特別號」的醫學期刊, 以醫學權威的身份告訴民眾有關乳品中鈣質的重要性 ,有時則舉辦研討會,例如於2006年在法國醫療年展 Medec中有一個「牛奶與健康:謠言、真相和科學事實」的研討會,目的是為了反擊《健康,謊言與內幕》一書所提到有關乳品的種種不是。 CIDIL 亦與研究和文化部合作,針對兒童製作宣傳展覽 ,如以「日常生活與牛奶」展覽向兒童貫輸飲牛奶是健康的觀念,CIDIL也是「牛奶星球」這個位於南特 (Nantes),以牛奶為主題的遊樂園的合夥人之一。在針對小學方面,CIDIL設立專門的網站,藉著讓教師以低價訂購與乳品相關的整套卡片、書籍、海 報及遊戲, 同時附贈針對家長的資料,把對乳品正面的消息傳入學校內,並且透過配答「教師講義」及學生手冊加強「教育」的成效。 後來乳品經濟同業中心鑑於CIDIL的名稱過於 顯露其商業謀利的性質 ,於是根據1901年社團組織法成立一個名為「營養學研究與資料中心」(CERIN),使名稱看起來比較中立,沒有與業界有任何利益關係,並對外宣稱CERIN是「幫助發展與宣揚飲食和健康的關係相關知識的科學組織」, 但實際上所作的與CIDIL並無多大分別 。 例如CERIN編印的小冊子《補充鈣質,一生不能停》, 反覆強調乳品對補充鈣質的重要性(12頁中共提72次) ,連歐議會也曾贊助此小冊子。另外在巴黎科學工業城開幕「骨骼中心之旅」展覽,是以生理學知識作為招來,實際上也是「教育」市民

牛奶有毒有害,即使無三聚氰胺(3)?國際組織推廣牛奶的政策(1950)

來自《 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 》(p66-p69) 聯合國(美國)對推廣乳品的影響力 1945年10月16日「 聯合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在1945年10月16日於美國成立,其宗旨之一是「為遭戰爭摧殘的歐洲和日木人民提供食物援助」。至於美國為了重振二戰後歐洲經濟及基礎建設而推出達130億美元的「 馬歇爾計畫 」中,對農業方面的支出占了很大的比重,美國又透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揮其對歐洲農業的影響力,美國人認為動物性蛋白質是一種優質白質,能像醣類般為身體迅速提供充足的熱量,除了肉類外,奶類是另一種能含有此種蛋白質的食物, 因此在發展農業政策上,糖與牛奶的製造與推廣成為重點項目。 負責此方面政策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人物分別為法國人 馬賽爾.奧特(Marcel Autret) 及美國人 菲德烈.史岱爾(Frederick Stare) 博士。前者為藥劑師及合格化學師,於1949年在「聯合糧食及農業組織」擔任要職,入職前曾於巴斯德研究院工作。後者於1942年創辦哈佛大學公共衛學營養系,其出生地為乳製品生產大洲威斯康辛州,二戰時曾在荷蘭研究有關如何解決位於敵國佔領區中營養不良的問題。 二人皆同樣認同糖及含有動物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對身體是極為重要的,對於國家財富及人民健康具有正面作用。 在1950年代初,菲德烈.史岱爾(Frederick Stare)博士其中一項建議為每日飲一致兩杯加糖的牛奶,他又建議根據據緯度,於一些土地上種植甘蔗或甜菜以製糖,他為此政策辯護說糖含高熱量,生產製造上又容易又經濟, 對解決國家的糧食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因時間關係,法國的補充資料只好下次才說吧。 相關文章: 牛奶有毒有害,即使無三聚氰胺(1)?人類飲牛奶簡史 牛奶有毒有害,即使無三聚氰胺(2)?奶業在歐洲推廣的手法

《孔子無雙》將於10月23日在香港有得買了

不要誤會又是光榮新推出的「無雙」系列遊戲,其實這是一本新出的歷史小說的書名,作者為[ 風雪中的故居~何故之火鍋約會 ]網誌的主人何故,圖書封面插畫由香港知名漫畫家李志清設計。 內容方面,作者稱之為 「新派歷史小說」 ,即" 寫作方法獨特,每一章的角色不同,包括了顏回、子路、子貢、曾參、晏嬰、老子、王莽、趙普、日本儒商、韓國學者、清末來華西教士、香港中學生等。 書中角色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與讀者對話,就像由一人主演的獨幕劇,創造出不同的閱讀感覺。 ' 書本共252頁,並分為12章,而最後一章的題目就是「孔子無雙」了,而售價則共需$68港幣即可。 消息更指" 由十月廿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凡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購買【孔子無雙】,除可享有八五折優惠,更可獲贈李志清繪畫的限量版海報一張(送完即止)! " 雖然還沒有真的看過書本的內容,不過這本書的名稱改得真 「潮」 ,即使只是談談孔子這位於處中國古代「春秋戰國」的歷史及相關學說, 「潮」 的書名也頗能勾起人們的對它的興趣,再加上李志清的插畫助陣,我想銷情將會是不錯的。 李志清的作品《孫子攻略》曾獲得日本第一屆國際漫畫獎的最優秀獎,如果有李氐插圖助陣的《孔子無雙》遲些翻譯成日文又受日本人歡迎的話,不知光榮會不會做一個 「春秋戰國無雙」 出來玩玩(笑) 相關資料網站連結: 《孔子無雙》2008年10月23日隆重出版! 【友情宣傳】《孔子無雙》新書發佈會 李志清《孔子論語》給教育漫畫的啟示

牛奶有毒有害,即使無三聚氰胺(2)?奶業在歐洲推廣的手法

資料來源:來自《 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 》(p57-p71) 背景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由於參戰國對軍需品的需求急升,對乳製品的需求亦同步上揚,為乳製品業帶來龐大的利潤,在美國、英國、法國及 西班牙的農業地區,乳製品的增產尤為明顯。可是到了大戰結束後,對軍需品的需求大幅下降,連帶對乳製品的需求也急速下滑, 業界為了應付舊市場的萎縮及繼續向新市場擴張,於是把產品重心轉移到幼兒食品--濃縮奶 ,例如在1930年代,雀巢公司除了生產一般乳製品外也生產需配塔奶類食用的幼兒食品。 到了1950年代、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 「戰後嬰兒潮」 所影響,嬰兒及兒童的數量大增,再加上戰後經濟漸漸復甦,人們的消費力漸強,為乳製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良機, 乳製品業利用行銷學及其宣傳工具,針對少餵人奶甚至一點人奶也沒有得吃的嬰兒提供乳製品作為替代方案 。 業界先從醫院的婦產科入手,除針對產婦而製作出一系列的廣告宣傳其替代母乳的人工配方,也找了醫院的醫獲人員及藥師代為宣傳, 利用專業人士的權威,使產婦對其乳製品的好處、重要性及必要性更有信心 。業界為了使這些專業人士言計聽從, 通常也會向他們進行一些可被稱為「賄賂」的行為 ,除了提供試吃樣品及禮品外,乳品業界也會開辦一些所謂「研討會」的會議,邀請那些比較高級的醫務人員參加,實為請這些醫獲人員在高級飯店/酒店免費大吃大喝一番。 乳製品業在英國推銷的情況 1920年代未期,業界在小學以低價促銷乳製品,並以 「戰勝營養不良」 為口號,讓小學生好好認識「乳製品」,另外再派人對英國農業部進行 密集式的遊說 , 以讓英國農業部相信「牛奶是最理想的兒童食物」,並助業界宣揚乳製品的好處。 在1934年10月業界終成功遊說英國農業部在英國小學推行 「牛奶法案」(Milk Act) ,法案規定英國所有小學生每天都能喝一瓶牛奶,由政府出資補貼使其價格下降至半便士﹐儘管這項措施一開始不為人們所接受,但方案還是繼續推行下去,而且更把實施範圍擴大到各大機關。 1939年,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學校, 有87%的學生每天都喝這些平宜牛奶,即使是中學生比例仍有56% ,不過了1971年 格麗特.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因認為大量攝取乳製品會危害健康而中止這項計劃

牛奶有毒有害,即使無三聚氰胺(1)?人類飲牛奶簡史

此文章同時貼於此網誌: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08/10/1.html 關於牛奶含三聚氰胺的新聞己經不知看過多少了,看來事件還會持繼一段時間,不過在這件事被揭發之前的好幾年,就已經出現了不少和牛奶相關的負面資訊,內容大體指牛奶的推廣並非出於為人民健康著想, 而只是牛奶產業唯利是圖的商業行動 ,甚至為增加產量而為母牛注射增奶劑;牛奶並非最佳的鈣質來源、反而導致骨質疏鬆、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等疾病, 總之幾乎是無一樣好 ,可是這種說法與教科書及政府所說的相去甚遠,完全相反,我們又應該信誰好呢? 我想自己是研讀歷史, 若果先從牛奶產業發展的歷史分析入手會比較在行,而且爭議會少一些,這樣可為日後討論一些比較具爭議性的項目,如適當飲牛奶有無害處/益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而這次的資料主要來自《 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 》一書,希望遲些會找到其他更多相關資料,當然若有行家高手能指教一下就更好了。 牛奶簡史 來自《 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 》(p54-p56) 牛奶及相關乳製品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即人類懂得飼養牛隻時出現,若從懂得飼養綿羊的時期開始計起也只有一萬一千年,飼養山羊及牛則是在懂得飼養綿羊後的一百年, 而食用乳製品的證據則可從六千年前英國的陶器上找到 ,與人類七百萬年的進化史相比,人類食用乳製品顯然是後期的事。 歷史學家布魯,羅修(Bruno Laurioux)在這方面提出北歐及南歐之分,他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後的北歐人的主食為肉類及牛奶,而且不種穀物,被視為野蠻人,與南歐如羅馬人等以農耕 為主的文明古國有明顯的不同,即使到了中世紀,乳製品已成為日常的飲食之一,但在文化上人們還會視食用奶類製品為窮困,落後的象徵。 不過即使歐洲已有食用奶類製品文化,但直到19世紀未期前,這個習慣還不太普遍,原因是當時的消毒及食物保存技術比較差, 無法防止乳製品「變質」,直接食用尤其是對幼童來說很危險的行為 。另外於1607年出版的烹飪書 《 健康寶庫》(le Thresor de sante)已經能很清楚地描述出「乳糖不耐受症」的症狀 ,一種因人類在「戒奶」後缺少一種能消化乳糖的酶所導致的身體不適,這是大部份人類食用奶類或其製

恐懼地自我審查?發生過瘟疫的記憶也扭曲消失

上次講述中國人對瘟疫怕到有「 一呼病名,病就來 」的想法,情況好像《哈利波特》的電影裡的魔法世界中,幾乎人人都非常害怕那個叫「佛地魔」 ( 或伏地魔 ) 的魔法師似的。不過外國人在面對疫病時卻發生「 集體性失憶 」,連發生過瘟疫這件事的記憶也好像從歷史中移除似的,更不可能提到那次瘟疫的名字, 他們猶如因害怕開罪了某國家權力機關而進行自我審查,把事實的真相封殺了 。 可以說, 恐懼把他們的記憶扭曲了 ,情況與《哈利波特》 - 鳳凰會的密令 ( 電影 ) 的劇情有點相似: 對佛地魔的恐懼使魔法世界當權者對佛地魔復活的事實也是堅決否認,失去了理性 。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電影海報) 流感 (Influenza) 的英文來自意大利文, 意為 「魔鬼」 ,取此名的原因是此病 1658 年 導致 6 萬人 名 意大利威尼斯 死亡 ,人們 認 為這是上帝的懲罰 ( 又是把瘟疫 「擬魔化」 的又一傑作 ) 。 1918 年全球曾發生流感 大流行 , 做成至少 4000 萬人死亡 ,更有人估計真實死亡的人數可能達 1 億 以上 , 這比同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人數 (2000 萬 ) 還要高出幾倍 ,甚至有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次疫症而結束,當時人們也像 我們 2003 年爆發 SARS 一樣,個個帶 口 罩,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 不過似乎並無甚麼人把這樣重大的事件詳加記錄,反而只略為一提便算了 ,就像 「 見過鬼也怕黑」 般不再多談 ,以下是美國人對此事的文字記錄: (流感病毒放大10萬倍) 當年在美國擁有醫學界最高榮譽的流行病學家弗漢也曾經歷這次瘟疫,不過在 1926 年他出版達 464 頁 的回億錄中只用了 1 頁 來描寫這次疫病: 「那真是一幕陰森的景象,反覆不斷地出現在一個老流行病學家的腦海中,特別是當他坐在壁爐熊熊燃的柴火前 。」 弗漢說,在這場戰爭中, 流行性感冒造成的死亡遠較戰門而死的人數為多 。他僅僅用了幾句話來記錄這場大流行: 「我並不提及那場流行性感冒的歷史。這場大流行席捲全球,侵襲最遙遠的每個角落,帶走最強壯的士兵及居民,在科學前面,它誇耀地高舉勝利的紅旗。」 另一個醫學權威,由美國衛生部長召集的迪芬斯基地 ( 流感大流行的一個軍事區 ) 調查團領導人,在其 539 頁 的傳記中也只用了 3 頁 來描述這次流感。 他描述那次疫情

不敢叫「那個人」(佛/伏地魔)的名字?明代:「一呼病名,病就來了」

記得在《哈利波特》的電影裡的魔法世界中,幾乎人人都非常害怕那個叫「佛地魔」 ( 或 伏地魔 ) 的魔法師,因為他曾經幾乎把霍格華茲毀滅 ,人們 甚至 害敢得 不敢叫他的名字,只稱呼他為「那個人」,即使他已經「死了」也好,就像一叫其名他就會復活般,不過別以為這種近乎精神病的害怕不會在現實世界中發生,這是 人們 在面 對 過可怕的瘟疫後 也曾 作出的反應 , 而且不是個別瘋子的思考,而是一大群人 。 看看中國 明朝未年 的例子吧,內容是引用自 [ 張劍光.陳蓉霞.王錦著,《人類抗疫全記錄》 ( 簡體中文版 )(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第一版 ) , P219-221 : -------------------------------- 『據吳震方《花村談往》記載:崇禎十六年 (1643 年 ) 八月至十月,京師內外疫病流行進入高峰。流行的病叫疙瘩病。不論貴賤長幼,得了這種病很快就會死亡, 甚至一呼病名,病就來了,不留片刻,人就死去了。患者胸腹稍滿,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數千,很多人死了連病名都還不知道 。兵科曹良直正與客人對談,舉茶打恭行禮,人站不起就死去了。兵部朱希萊拜訪客人急急趕回來,剛進室內就死去。宜興吳彥升受命為溫州通判,剛想登船去上任,一個僕人就死了,另一僕人去買棺材,很久還未回來,趕去一看,這個僕人已經死在棺材店。有同在一個旅館住宿的朋友鮑某勸吳某搬遷到另一個旅館,鮑某先背負行李到新居,吳某稍微落後一會趕來,他看見鮑某已死在新居裡。吳某趕忙又搬出去,等到第二天清晨,他也死去。金吾錢晉民陪同客人飲酒,話還未說完就斷了氣,過了一會兒,他的妻子及婢女僕輩在短時間內死了 15 個人。又有兩個同伴騎著馬趕路,後面的人先說話,前面的人答了話,後面的人再說話,前面的人已經死在馬鞍上,手裡的馬鞭還在高高揚起 。 沿街小戶人家死的人更是無法計算,街道上已經沒有人在閑談、散步了。死的人實在太多,很多人連棺木都設有,因為棺材店來不及趕製。根據官方計數,九扇城門抬出的死者有 20 余萬人。 崇禎十七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談到京師的鼠疫時說,“ 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所談和吳震芳的記述完全符合。 ...... 與京師很近的天津也受到瘟疫的侵襲,不過已是崇禎十七年了。駱養性談到:“上天將災害降臨人間,所以瘟

微軟對中國歷史的無知?《世紀帝國 III:亞洲王朝》出現的歷史錯誤

自己自問都是讀歷史出身的,即使未必可以盡知世界一切的歷事,至少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基本的認識,當看過《世紀帝國 III:亞洲王朝》這個由微軟所發行的歷史模擬即時戰略遊戲的官網後,不免有些意見,因為內裡確實犯了一些非常嚴重的錯誤。 首先要簡介這個遊戲,除了隨機地圖外,尚有三個有虛構成份的歷史戰役: "15 世紀的中國,鄭和帶領龐大艦隊下西洋,主要任務即在於讓明朝的勢力擴展到遙遠的彼岸, 於是以爭奪權力為目標的提督讓船隻駛向了未知的海洋,讓航行的方向轉向出人意料的西方。 在 16 世紀的日本,某位忠於天皇的將軍統帥之養父:德川家康,率領大軍欲爭奪大位, 就在大戰方酣之際,卻揭發出了出人意料的真相,並意外地在關原之役前引發內部鬥爭,而您非贏不可。 在 19 世紀的印度,受雇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某位溫和中尉再也無法忍受自己的國家被外國佔領,而決意起兵對抗上級。" (資料來源:微軟網站: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games/ageofempires3/asiandynasties/campaigns.html ) 大家可能會問,既然指明有虛構成份,那有歷史錯誤描述實是自然不過,但我所指的是關於遊戲裡中國人衣服的問題: (圖片來源: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games/ageofempires3/asiandynasties/downloads.html ) 上圖正是該遊戲網站所是供的中國主題桌布,大家是否發覺除了右邊了那兩個將軍外,其餘的人所穿的全部都是清朝的官員及旗主的官服及軍服,竟佔全圖的5分之4以上。 但在遊戲中中國的戰役是發生在明朝初年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時代,而清朝成立卻是在17世紀初的事,中間相距差不多200年,而在日本(16世紀)及印度(19世紀)戰役中也無機會和中國清兵作甚麼樣的大戰,為何作圖片主題的不是明朝官兵而是清朝官兵? (圖片來源: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press/2007/11/1102.mspx ) 另外這張是微軟在台灣促銷《世紀帝國 III:亞洲王朝》活動的照片,那個女的所穿的是清朝格格(公主)的服飾,同樣和中國主題戰役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完全不配。 不過奇怪的是在介紹遊戲裡實質可得到用得到的中國

不環保的「綠色革命」,現實基因改造「特種計劃」

http://www.mindfully.org/Farm/Green-Revolution-Bt-Roots.htm (圖片來源網址) 每當人們提起「綠色」、「綠化」,很多時就會令人聯想到回歸自然的環保運動,不過下面介紹的,性質就完全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這個就是二戰後的 「綠色革命」 。 看 一眼,還以為是甚麼激進的環保運動,但看過內理的東西後, 原來又是用人工/基因改造技術來對抗自然的蠢事 ,這只是一些由一些跨國公司推動的商業計劃,透過消滅人類千萬以年來的敵人--- 農業害蟲 以及 幾何級數的糧食增產 ,以漂亮的目標-- 消除全世界的饑荒 作為掩 飾,讓人以為他們正在做一些偉大的慈善事業,實質上卻只是為利是圖,甚至有損於自然而於農民及饑民無多有益處的行為。 他 們以各種非自然的手段,初期包括化肥、化學農藥、除草濟、雜交育種,到後期至現在的基因改造技術,把異類物種的基因加入到 自然的種子 ,培養具有抗蟲抗除草劑兼高產量的基因改造種子農作物,可以說是反環保的,有些外國的志願人士如麥柯米克(Mike McCormick)看不過眼,自己聯同志同道合之士發動 「傳統種子計劃」 ,以傳統技術配合自然的種子耕作,以抗衝國際種子公司的基因改造 「特種」 。 下面是我對整個「綠色革命」運動的性質及看法所做的一個概括簡表,至於詳細情況及內容大家可參考以下網站: Green Revolu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en_Revolution 尚未成功的綠色革命: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41/2/content2.htm 玉米,綠色革命: http://e-info.org.tw/reviewer/chia/2001/re-chia01031801.htm 生物技術和綠色革命——對諾曼·博洛格的訪談: http://oursci.org/ency/biology/139.htm 或看以下參考書籍: 克雷格·塞姆斯(Craig Sams),譯者:黃又林,《脆弱的地球系----食物的背後》(這個革命“不太綠”----當“綠色”不好的時候)(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11月),頁48-50。 英琦博‧柏恩斯(Ingeborg Boyens),譯者:杜默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