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邏輯」標籤的文章

江湖術士式的騙局?有關質疑子宮頸癌疫苗成效的醫學報告評論

根據 德國「畢勒福」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研究, 發覺只有證據顯示 子宮頸癌 疫苗對十五到十七歲女孩有預防效果, 至於十二到十四歲的女生 則還未有充份證據 , 當中研究人員「鐸根」認為這與藥廠所發表的結果有出入, 研究人員並且建議 德國政府不要 花大筆稅金 讓十二到十七歲的女孩子接受這種疫苗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08/1/1aso6.html ) 這明顯與「新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7/today-health5.htm 上說 「女性在10至14歲間接種疫苗,會比15至25歲再打,所產生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抗體至少高2倍......抗體濃度比較高,理論上防癌效果更好」 所說的相互衝突,那究竟誰說的比較可信? 答案是 「鬼知道」(無人知) ,包括現在任何一個醫學權威﹗ 其實根據醫學界公認的說法(可參考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nanyuetuijian/200609070016.htm ),40至50歲及60至70歲為 子宮頸癌病發的高危年齡,而20歲以前則是極少發病的,因此對這個疫苗療效的測試方法就絕不可能用她們是否患上癌症來做判斷, 因為在常情況下她們絕大部份人不論有無打疫苗,都不會患上此等疾病 。 根據疫苗廠商所說,HPV病毒是引發 子宮頸癌的一個重要元凶,只要人體能在其入侵時能產生足夠專門針對HPV的抗體,那人體即可免於因HPV感染而導致的癌症,如果女性年齡大一點,有了性經驗,便可能因性交而感染HPV,這時即使打了此疫苗也會無效 。另外一方面 ,此疫苗最多只能預防7成左右的 子宮頸癌病發,因為有3成是由其他因素或其他另外100多種HPV(疫苗只預防其中的最重要的4種)感染所做成 。 在這種情況下 ,能用的就是看抗體出現與否及濃度,理論上抗體的濃度越高,就代表疫苗越有效, 可是世界上有些傳染病如例如傷風感冒、淋病、梅毒、甲形肝炎等都是沒有感染復完後即可免疫的優待,而愛滋病更是在即使出現抗體後也無法「免疫」的著名例子 ,HPV病毒會否也是其中之一? 面對這種「事實問題」,我們唯一可靠驗證的方法就是花時間觀察那些注射了此疫苗的年輕女性在年齡達到患上 子宮頸癌

一招破解「人類每天必需喝足夠的牛奶」的謬誤

----------------------------------- (大家可先從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_24.html 找到相關爭論資料的網站所推介的文章連結,最好自己從《 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 》一書中看那些針對牛奶有害的詳細資料,如果以上的資料都看過了,做足準備功夫,那應該很容易清楚明白下面的分析,不致產生誤會) ----------------------------------- 歷史 你可能從沒想像過以下簡單的 「歷史怪招」 竟可以把這種被認為 「十拿九穩」 的 「科學理論」 破得體無完膚皮。 如果牛奶因含豐富鈣質而為人類維持健康的必需品,那現在的歷史理應是 有大量飲奶的北歐人及以畜牧為主的民族(如蒙古人)會主宰這個世界,其他以農業為主而極少喝奶(連國際人均最低喝奶量[250毫升]標準也達不到)的國家(如中國人,即使現在也只有22毫升,以前一定更少)則會完全消亡, 可是歷史的發展卻不是這樣。 鈣質是構成骨骼的必要元素,無的話則骨骼無法正常生長,人也無法生存。假設人體一開始就有100單位的鈣(當是天賜或進化出來的),並且會日漸消耗 (每年-2),而平常的食物又無足夠的牛奶,只有其他代替品(每年+1),而生產後代時又要把一部分的鈣質拿給後代(父母每個-10,即後代有20),而 在鈣質相對骨骼體積少於某過比重(1/2)時就會骨折。 那第一代在40歲後便會因骨折而傷殘,而二代則會因鈣質不足而導至骨骼無法正常生 長,未到生育年齡已骨折或患上其他疾病而死亡,即使二代大難不死可以「吃禁果」(如10歲早熟,還有10鈣),那其後代所得鈣質必然更少(2鈣),可能在 嬰兒1-2歲便因骨折而死了,甚至未出世時就胎死腹中,活不過三代即滅亡了,更不用說要打仗或發展文化了。 即 使以上的假設只是虛數,而非真實數字 ,無論如何一個只會不斷減少的餅(鈣質)是不可能支持一個民族繁衍至少1萬年的 (計一計父母的骨格重量體積相對嬰兒的 骨格便可以略為知道那塊「餅」可以分多久) ,明顯有關不飲牛奶會缺鈣或營養不良的理論是不符合歷史的,人類是可以在沒有飲所謂足夠分量的牛奶的情況下得以健康生活,並且生育下 一代。 以上並不是 「以歷史分析科學」 ,而是用 「科學方法」

(疑問及消息補充)奶類食品是首要及最有效治療中度營養不良兒童的食物!?

相關文章: 「(奇﹗)世衛:奶類食品是首要及最有效治療中度營養不良兒童的食物!?」 連結 補充疑問: 若按照世衛現在承認的,為人類飲食健康標準的 食物金字塔 , 小麥及玉米等穀物屬於要吃最多的食物 ,蔬菜瓜類、生果次之,肉類、豆類及 乳製品又要再少一些, 脂肪、油及糖類則應吃最少。 依此標準,單只靠穀物當然不夠營養,但即使加入牛奶仍是營養不足,因為尚欠蔬菜瓜類及生果, 為何世衛只單獨提出加入屬第3級的牛奶(需要少一些)作為救災食品的標準 ,但對與牛奶同級的豆類及高一級(需要分量較多)的蔬菜瓜類及生果卻隻字不提?它們的成本可比牛奶平宜,這是植物類食物與動動物類食物的一個明顯分別,而且重要性可不比牛奶輕。 要是牛奶因其營養價值高而受重視,那按此標準同級的食物理應受到致少相等的待遇,而比它高級的食物更應獲得優先的考慮,在有限的資源中作出最適當的分配,亦即 分配較多資源給人體需求較多的食物類別 , 若營養價值同等的話則要選一個較平宜的 ,使在運用資源上更合乎成本效益, 獨厚較貴及次要的牛奶而不理較平宜甚至更重要的食物可會犯了邏輯上不一致中雙重標準的謬誤 。 看來上篇無國界醫生國際議會主席符尼爾的那句話 「如果不支持新標準,就如贊同兩重標準 」及今篇 「 為何我們看待糧援時有雙重標準?」 (在下面)是錯誤的, 贊同世衛的新標準才是正真的贊同雙重標準﹗ 補充消息 這天我再次到無界醫生的網站看,發覺在上篇新聞之前, 在9月30日已有介紹世衛開會討論此問題的消息 ,不過對比與開完會後所用的措詞後,卻發覺開會時的用字似乎並不如之後那麼「絕」: "在一些長期被營養不良問題困擾的地區,如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薩赫勒(Sahel)地區和非洲東北部「非洲之角」,很多家庭未能負擔有營養的食物,只能依賴用穀物煮成的粥維生,這些粥缺乏很多重要營養元素。然而, 現時國際組織和捐助團體供應的糧援也主要以穀物為主,並不包含如牛奶這類源自動物的食物,這類食物含有很多兒童所須的營養 。" "「我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 只進食穀物粥 ,為何我們看待糧援時有雙重標準?」" "「無國界醫生已訂下方針, 至少用一些源自動物的食物 去治療營養不良兒童,我們正努力將這方針更全面地執行。」" 由上述的內容來看,這時世衛對牛奶的定位仍只是「 含有很多兒童所須營養 」的食

(奇﹗)世衛:奶類食品是首要及最有效治療中度營養不良兒童的食物!?

這是來自 無國界醫生 網站的新聞,大意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以 小麥及玉米為主的加強混合麵粉 不再合符治療中度營養不良兒童的食物標準,必需以源自動物的食物( 奶類 )為主才足夠,而無國界醫生亦會跟隨新的標準,但由於要用來自動物的食品,所需成本將會升上,需要達 35億歐元 才足數,無國界醫生的國際議會主席符尼爾還說: 「如果不支持新標準,就如贊同兩重標準,我們會繼續給予糧食援助,但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進食這些食物。」 這個消息真的使我產生了不少疑惑: 1.在世衛現在承認的,為人類飲食健康標準 食物金字塔 中牛奶的比重明顯較五穀少得多(大家讀書時應已經看過), 不是與新標準相互矛盾嗎(犯了邏輯上不一致中自相衝突的謬誤) ?即使那些兒童已處於中度營養不良,如果還可正常飲食,不用打營養針,而且不是只能喝奶的嬰兒,應該不需任何特殊處理,那世衛改為以牛奶為主的理據何在呢? 2.歷史上中國人的主食都是以米及麥為主,只要數量足夠,想餓死都難,奶類只是極為次要的,而明朝之後由於從美洲移植了極為粗生的番薯後,因饑荒而死的人數大減,人口也比從前更能隱定上升,那就證明這些食物是有足夠的營養讓人過度饑荒而不至於因營養不良而死。 為何那些中度營養不良的兒童不能從比較平宜及容且量產的小麥、玉米等植物食物中得到足夠的營養,反而要成本較高及難以量產的牛奶中才能獲得? 3.那句 「如果不支持新標準,就如贊同兩重標準,我們會繼續給予糧食援助,但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進食這些食物。」 是甚麼意思?是表示如果不給牛奶,那無國界醫生的國際議會主席符尼爾及其同事就不會讓他們自己健康的孩子去吃那些原本是給營養不良的兒童吃的救濟品?還是翻譯有誤,真正的意思會不會是如果無牛奶,就連其他可吃的食物也不會送出(給那些營養不良的兒童)? 難道這是奶類製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向世衛施加影響力的結果? (這點是在看過 《 牛奶,謊言與內幕 》的內容後所產生的憂慮),還是受近日中國毒牛奶事件影響,身為中國香港 人的世衛總幹事的陳馮富珍可能受某國的壓力,要為中國奶製品業開闢新市場, 把售不出的牛奶包裝成救濟品,騙慈善團體買去使用,以解決中國毒奶滯銷的問題? 以上這些都是猜測,並無實證,只是這兩件事發生得很巧合,不禁讓人有此聯想。 如果之後再想到其他問題,我會再在這裡補充。

勞永樂把過大的功勞(制服禽流感及沙士)加在自己身上,出現邏輯謬誤

(本網誌舊有的訂閱者請注意,現在新的訂閱位置為: http://feedproxy.google.com/blogspot/xyHY ,未曾訂閱的可不用理會) 在香港2008年9月立法會選舉中,我發覺勞永樂的言論 犯了邏輯謬誤 ,不過當時忙於其他事情,到現在才有機會寫出來。 以下兩段內容取自勞永樂的網站,這也是他在參選立法會議員時所提及 「拯救香港社會的功勞」 : http://www.lowinglok.org.hk/ -------------------------- 1997年香港爆發全球首次人禽流感,18人感染,6人死亡。 勞永樂力排眾議,倡導殺雞,成功控制禽流感 。 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情,全城惶恐。當疫情進入高峰之際, 勞永樂呼籲全港團結抗疫,鼓勵市民成為「霧裡行軍」的醫療隊伍後盾,並馬不停蹄走訪各區講解,推動市民自助自救。結果,全民皆兵,成功克服死亡疫症。 -------------------------- 當第一次聽到這個言論時,還以為自己聽錯,不過再看看勞永樂的網站時,就知道這個不太聰明的說話真的出自他的口。 從 前文後理來理解 ,意思就是由於勞永樂在控制禽流感及克服沙士上的積極行動,疫病因而得以消除( 沒有「屈」他,懂中文的也應該能看到有這個意思 )。 勞永樂所表達的公式為: 1.勞力排眾議(L1)+勞倡導殺雞(L2)=成功控制禽流感(X1) 2.勞呼籲團結抗疫(L3)+勞鼓勵市民(L4)+勞走訪各區講解推動自救(L5)=克服疫症(X2) 我們可以透過理解一下甚麼叫做 「控制」、「克服」 禽流感及沙士來說出問題所在: 1. 若果理解為 預防疾病爆發以致不使其感染人類甚至致人於死地的話 ,那連勞永樂也知道自己根本完全做不到這點,因此絕不可能是正確的定義。 2. 若理解為最後 把疫病(暫時)消滅 ,則可能會 犯了邏輯上「不相干」中「另有他因」的謬誤 ,因為在歷史上,無論是甚麼疫病,在出現一段段時間後,在人類還未死光前都會自動消失(不論暫時還是永久),即使在人類沒有有效的醫療或預防方法的情況下, 人為措施與疫病的消失極可能只是巧合同時出現 ,所以用這個定義還是會出現問題。 3. 若理解為 把疫症控制在對人類做成盡可能少的傷害 ,那麼也可能犯上 邏輯上「不充分」的謬誤 ,因為除了勞永樂的努力外,其他社會及醫護人員的盡忠職守,政府作出正確的醫療

疫苗正反理論分析總集篇

為方便大家日後閱讀及參考,特別把所有相關的文章連結放入這總集篇內,同時把此篇置於文章精華區。 有關周兆祥 所 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書中所列的反疫苗證據請參考這 4 篇文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下面三章則是我對各種疫苗正反理論的分析及看法 疫苗理論有幾科學?評論周兆祥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 疫苗理論有幾科學?評論周兆祥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 ( 續一 ) 疫苗理論有幾科學?評論周兆祥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 ( 續二 )

疫苗理論有幾科學?評論周兆祥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續二)

三 : 疫苗 引致多種嚴重 副作用的 理論並沒有嚴謹的科學數據支持 , 但人們對此仍有很大的 爭議 。 為了方便說明這個的道理, 這裡以一個在美國 1976 年推行注射豬流感疫苗為例,當時 專家發現變種至命流感出現,因害怕會變成 1918 年般在全球的大流行而提議政府為全國 約 2 億的美國人注射此疫苗,當時新哈芬市 (New Haven) 衛生局預防醫學部的主任漢斯.紐曼 (Hans H. Neumann) 曾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寫道: 『如果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的美國人數目如同預估的的話,在接受注射的兩天內,會有兩千三百人中風,七千人發生心臟病」「為甚麼?因為根據統計學的預估,不管接不接受預防注射,就是會有這麼多人生病。」「如果一個人在中午接受了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而同一天晚上發生了中風,有誰不會把這兩件事做任何聯想?」在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的一個星期內,會有四十五人發生腦炎,超過九千名病人罹患肺炎,九百人死於肺炎。「這些都是在接種疫苗之後發生嗎?是的,但這並不是疫苗引發的後果。」「這些只是少數幾個例子,說明在接種疫苗當天和那個星期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從統 計 學的角度客觀公正地看待是一回事,而當事情影響到個人時,又是另外一回事。有誰可以譴責把這些事件連結起來的人呢?因此,這些過失罪以及責任歸屬問題,將是可以預期的。」』 ( 順帶一提,那次流感疫苗注射運動在推出不足一年便告終結,原因人們對此注射運動爭議極大,為避帶來更大的法律問題及政治危機,在為 4 千萬人注射後只好作罷,而專家們害所怕像 1918 年至命的流感卻沒有在美國及全球爆發 ) [ 資料來自源:吉娜.科拉塔 (Gina Kolata) 著,黃約翰譯,《流行性感冒 ---1918 全球大流行及致命病毒的發現》, ( 台北,商周, 2002 年 5 月 20 日 ) , p176-177] 由上述專家所寫的文章我們可以得知為何人們會有疫苗能引發多種嚴重副作用的錯覺, 以及 為何嚴謹的科學統計數據是這麼重要 ,疫苗致病論是人們沒有認真理會統計數據而產生的,那些被人認為是由疫苗引起的副作用及疾病很多時都是由 其他可能損害人體精神肉體健康的因素所做成 , 例如食物化學添加劑 、 各類污染 、 輻射 、 電壓 、 感染 、 遺傳 、 社會因素 等。 無論如何,要知道疫苗是否會 直接導致 或只

疫苗理論有幾科學?評論周兆祥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續1)

二:很難證明疫苗會引發更多要預防的傳染病 無論是書中所列的,還是 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 的 資料 , 都顯示多種傳統傳染病 ( 包括 沒有說明疫苗注射何時進行的類別 ) 的病發數字都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下降的趨勢,並且維持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 與 1960 、 50 及至前對比 ) ,說疫苗能引發更多的傳染 病似乎是難以成立的,因為這個說法不符合圖表數據所反映的,那些處於低處的數字波幅也不能證明疫苗能引發更多的傳染,因為如果真的是由 「持續」的注射運動 而導至上升的話,那麼病發應該是 「持續」上升而不是成上下波幅 般。 書中所列有關因注射疫苗而導至傳染病大幅爆發的報告,都是以 最多 3-10 年 作為統計報告的期限,但正如上面所說,只抽取那麼短的時期的資料作為證據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很容易做成誤導, 把短期以及處於低水平的數字升幅當成大規模的持續升幅,而忽略了實質上長期的病發數字持續下降這一事實 ,而書中出現圖表數據完全推翻了書中提出疫苗會引發更多要預防的傳染病或其他病變的理論,這是犯了 邏輯上不一致中自相矛盾的謬 誤 ,同時也解釋了那些所謂大幅上升的數字 只是暫時 、 巧合而非長遠的 。當然在維基百科網站中 Vaccine controversy 所列出有關因不注射疫苗而引發的傳染病病發數字上的升幅事例,也同樣犯了相同的錯誤而不足為人所道的 。 以美國小兒痲痺為例,書中提及在 1954-1955 年及 1958-1959 其間美國實行小兒痲疹疫苗注射運動,導至全國多洲小兒痲痺大爆發,而兩件事中間有一段時期則發生美國多個洲因疫苗所產生的反效果而停止注射小兒麻痺症免疫,而這兩次疫苗注射運動之後,一份刊物的主編莫里斯.比爾懸賞三萬美元,在有效期五年之內獎勵任何人提出證據,證明小兒麻痺症疫苗是有用的,結果到最後並無人嘗試領取獎金。 對比 美國小兒痲痺病發報告的統計圖表 ,我們可以得知那兩次疫苗注射運動後的一年小兒痲痺的病發數字真有反彈的現像,反彈比率尤以後者為甚,而中間那段停止注射疫苗的時期小兒痲痺的病發數字大體上正處於下降的趨勢,似乎印證了疫苗有害無益這事實,但在第二次疫苗注射運動後的一年,病發數字已回落至此運動 前 的水平,而在施用改良後的口服型疫苗後,下降的趨勢並無中止,並在下降到一定水平後反覆在低位波幅。 由上面資料來看發生這種現像的原因有兩個可能性: 1)

疫苗理論有幾科學?評論周兆祥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

此處就周兆祥著的《免疫針危害健康》進行評論及分析,並假設書中所列的證據 及來自網上且被引用或參考的數據 ( 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 、維基百科中的 疫苗 [ Vaccine ] 、 疫苗接種 [ Vaccination ] 、 Vaccine controversy 、 Vaccine court ) 源頭可靠, 大體可信,沒有「 創 意」的成份 。 這篇文章亦可視為對各種支持及反對疫苗注射運動的綜合評論,並以科學及邏輯方法進行分析當中的真確與謬誤。 有關書中所列的反疫苗證據請參考這 4 篇文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若看不清那些文章裡的圖片可按圖放大。 由於篇幅很長的關係,文章觀點會分成多個篇,逐章貼出,如有意見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 一:疫苗的防病作用及效力是值得懷疑的 想知道疫苗有沒 有 效有兩個方法,一是直接檢查受注射者是否出現相應的抗體,二是看看有關傳染病的發病死亡統計數據,研究在注射前後發病死亡數目的變化。前者則是從理論的層面上檢查 ( 預測 ) 疫苗的成效 ,但很多時不能作準, 因為即使在沒有注射的情況下 , 也不是個個會感染而發病 , 而且不發病的人數是有相當的比例 ( 這點下面會 說明 ) ,抗體的有無並不能證明甚麼 ,所以要從前者分清疫苗的有效性是比較困難及不準確的,所以使用實際傳染病的發病 及 死亡統計數據 , 比較注射前後的數字變化 才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 書中所舉出 了一些 統計數據 ( 圖 1 、 圖 2 、 圖 3 、 圖 4 ) ,列 出 英美兩國的痲疹、肺結核、百日咳、腥紅熱、白喉等傳染病的 死亡 數字比例在疫苗注射運動開始之前早已大幅下降,而在運動開始後, 死亡 數字比例也沒有更大幅度的下降, 顯示多種 傳染病 死亡 數字的大幅下降是有其他原 因 如 營養衛生及醫藥 的改善, 卻不能證明 疫苗注射運動對此趨勢有任何關鍵性的影響。 而 自 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 有關反駁的數據 則 列出德國痲疹、小兒痲痺及痲疹三種疾病在注射疫苗前及注射後的圖表統計資料 ( 不知為何沒有提供其他傳染病疫苗方面的對照資料 ) , 列出自疫苗注射運動推行後,上述三種傳染病的感染發病數字都有相當程度的下降,似乎證明疫苗注射運動至少能有效預防上述傳染病,可是與書中的統計圖表數字對比後,卻發覺這些數據 有嚴重不足 , 儘管上述兩組是不同國

究竟麥麗貞、劉慧卿、張文光是否有歧視沒大學學位的人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分析他們三人究是否有歧視沒大學學位的人,至於其他問題如政府及周融這次行動的合理性則略說,等有時間才再分析,如果有資料引用錯誤或缺失的話,歡迎各位指正。 要知道他們是否有歧視就先要理解甚麼是歧視 根據維基百科,所謂 歧視 ,就是指: "因為一些不合理原因、甚至無關係的原因而對某一社會團體成員作出負面的行為,此行為會導致對此一社會團體成員不利的後果。" 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後,接著就要知道麥麗貞、劉慧卿、張文光三人在此事中的言論,以下是從網上報章中所節錄的: (1)來源: 議員質疑廣播處長招聘條件放寬 (星島) 02月 20日 星期三 01:16PM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主席麥麗貞表示,政府早前招聘廣播處長時,已清楚列明招聘條件,並且一定有人申請,現時再進行另一次招聘並且降低門檻,令公眾錯覺政府為人度身訂造,因此反對降低招聘門檻,而政府也要向市民解釋。" (2)來源: 劉慧卿轟降廣播處長門檻 (明報) 02月 22日 星期五 05:05AM "(劉慧卿)她表示,政府的做法對港台及員工是一種侮辱。她指出,連警務處請非屬首長級的督察也要大學學位,故首長級薪級表第 5點的廣播處長也應該持有學位。" (3)來源: 議員斥削足就履 侮辱港台 (明報) 02月 21日 星期四 05:05AM "民主黨張文光 說:「港台涉及很多知識文化、時事經濟,降低最高主管的入職要求,連大學學歷也不需要,完全是難以想像和難以接受,也是對港台的侮辱。還是政府想削足就履,聘請政府心裏的人呢?」" 分析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主席麥麗貞出聲反對的原因是認為政府降低門檻對廣播處長的入職要求會令人誤以為政府已有人選,並為其度身訂造招聘條件,一方面這是有違公平原則,另一方面又使公眾疑慮政府會藉此加強對港台的控制,有損港台的自主。 她用公平原則及港台自主來反對(負面的行為)政府(社會團體成員)的招聘手法是有其合理的地方,同時字裡學行並找不到沒有大學學位等同沒有能力做廣播處長的意思,因此她歧視沒大學學位的人的指控是不成立的。 而劉慧卿則認為其他政府部門(警務處)非屬首長級的督察也要大學學位,無理由同樣是政府部門(廣播處)且屬首長級的廣播處長卻只需中七學位,不但是不公平,而且有肩貶低港台在政府部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