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亦可視為對各種支持及反對疫苗注射運動的綜合評論,並以科學及邏輯方法進行分析當中的真確與謬誤。
有關書中所列的反疫苗證據請參考這4篇文章(一、二、三、四),若看不清那些文章裡的圖片可按圖放大。
由於篇幅很長的關係,文章觀點會分成多個篇,逐章貼出,如有意見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一:疫苗的防病作用及效力是值得懷疑的
想知道疫苗有沒有效有兩個方法,一是直接檢查受注射者是否出現相應的抗體,二是看看有關傳染病的發病死亡統計數據,研究在注射前後發病死亡數目的變化。前者則是從理論的層面上檢查(預測)疫苗的成效,但很多時不能作準,因為即使在沒有注射的情況下,也不是個個會感染而發病,而且不發病的人數是有相當的比例(這點下面會說明),抗體的有無並不能證明甚麼,所以要從前者分清疫苗的有效性是比較困難及不準確的,所以使用實際傳染病的發病及死亡統計數據,比較注射前後的數字變化才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書中所舉出了一些統計數據(圖1、圖2、圖3、圖4),列出英美兩國的痲疹、肺結核、百日咳、腥紅熱、白喉等傳染病的死亡數字比例在疫苗注射運動開始之前早已大幅下降,而在運動開始後,死亡數字比例也沒有更大幅度的下降,顯示多種傳染病死亡數字的大幅下降是有其他原因如
營養衛生及醫藥的改善,卻不能證明疫苗注射運動對此趨勢有任何關鍵性的影響。
而自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有關反駁的數據則列出德國痲疹、小兒痲痺及痲疹三種疾病在注射疫苗前及注射後的圖表統計資料(不知為何沒有提供其他傳染病疫苗方面的對照資料),列出自疫苗注射運動推行後,上述三種傳染病的感染發病數字都有相當程度的下降,似乎證明疫苗注射運動至少能有效預防上述傳染病,可是與書中的統計圖表數字對比後,卻發覺這些數據有嚴重不足, 儘管上述兩組是不同國家及傳染病的數據,而且一個是死亡數字,另一個是病發數字,統計單位也不是完全相同,但仍可以通過對照把問題映出來(有人因傳染病而死亡必因有人感染傳染病,少/多些人因傳染病而死亡必因少/多些人感染傳染病)。
來自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有關痲疹、德國痲疹及小兒痲痺(由上到下)的統計圖表。
書中的圖表統計數據開始統計年份是由最早1850至最遲1900年,那些來自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開始統計的年份最早卻是1950年,而50-100年前的卻沒有顯示,這種缺失可能會誤導人們對報告的結論,以書中英國肺結核死亡率統計圖表為 例,如果把由1855至1954年所顯示的資料刪除,只保留1955年之後的數據,就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是在疫苗使用後做成傳染病死亡率下降,其實這在疫苗注射運動開始之前早已大幅下降。
儘管來自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顯示痲疹的病發數字在疫苗注射運動開始幾年後有相當大的下降,但還是無法證明疫苗發生了作用,因為就正如上面所說,缺少了1950年代以前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做出正確的結論,而痲疹病發數字的大幅下跌是在注射運動過了一年之後才出現, 人們無法從數據中分清是其他原因的「餘威」所導至還是疫苗真的生效(我們無法否定其他因素如營養衛生及醫療同時在美國進步及普及的可能性),至於說某些疾病會像 梅毒、淋病、愛滋病等是沒法製作出疫苗的(痲疹卻幸運是可製作的一個)或像書中所說全都因疫苗的關係而變成另一種傳染病而出現的假象的說法則無法用現有的資料去分析。
既然已有在1950年代前數種傳染病的病發及死亡統計的紀錄,並且對結論有關鍵性的作用,那麼由美國政府提供的每一個傳染病的統計圖表卻為何棄而不用(大家可到該網站自己查查)?用了不是更完整,更有說服力嗎?不禁讓人懷疑那份報告的製作人或組織為了某些目的(金錢利益/官商勾結/政治責任?)而隱瞞並誤導公眾,不過這種推測並未有充分證據證明。然而就以上資料若說疫苗是最有效預防上述傳染病便很明顯是犯上邏輯上不相干(若疫苗完全無效)或不充分中的片面証據(若疫苗還有點效)的謬誤。
上面的資料同時也說明在沒有預防疫苗注射運動的情況下,染上上述傳染病的機率其實是很低,以注射運動之前一年來計算,德國痲疹的感染率約為10萬分之25 (0.025%),小兒痲痺的感染率約為10萬分之10(0.01%),痲疹的感染率約為0.17-0.2%(以當時美國80年代的人口約為2億2百7千萬來計算),可以說99%以上的美國人在注射運動之前都不會感染上面的疾病,也就是說在沒有出現「先讀(敵方手份)抗體」保護的情況下,99%以上的美國人依然可以自然或靠疫苗之外的方法免疫,因此除非出現功效(出現抗體)達99%以上的疫苗,並超過可以自然或靠疫苗之外的方法免疫的人數比率,才可以知道那少於1%的人在,埋論上是否受到保護,否則檢查抗體的預測方法是不會有意義的,可是這種疫苗至少暫時並不存在(子宮頸癌疫苗據稱100%防護,但真確性成疑),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說如果用是否出現抗體來推算疫苗的成效,那就會犯上邏輯上不當預設中乞題的謬誤,大部份人出現抗體後才可以免疫的想法是暫未有科學證據證明的預設。
有些人可能說那99%以上不受感染的人很多並非自然免疫,而是由於沒有機會接觸及感染病源體,一旦接觸,沒有抗體的人很多都會發病,因此抗體檢查還是有效的預測方法,可是他們沒有注要到即使是在注射運動開始後,醫學界仍沒有可靠的科學方法及研究資料去分清自然免疫還是沒有接觸,以空氣、飛沫傳播及糞便為例(德國痲疹、痲疹及小兒痲痺的傳染方式),除非人們對大量接受實際者進行24小時的跟蹤,並檢查全部他們所接觸的可疑媒介,包括吸入的空氣及接觸的物件,嚴格分清他們是否有吸入病原體,才可以準確統計自然的免疫率,但這方法所需資源不但太多,而且技術上也會很困難,即使政府想做也無能為力,我們目前只能觀察到的是人們是否有注射以及人們是否有發病,並研究兩者的之間的關係來判斷疫苗的實際效果。
書中提過一些疫苗的病效果在不同的國家地區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百日咳疫苗及卡介苗,不少疫苗的有效的比率很多時都在50%甚至以下,而不同的研究報告上同一種疫苗刺激身體出現抗體機率也有很大差異,達幾10%上落,維基百科中的疫苗接種[Vaccination]亦提過這些類似的例子 ,以上的資料雖然在描述上比較簡略但仍可以作為一些助證及參考。
另一方面人口的年齡結構比例也可能有關鍵的作用,很多傳染病(如百日咳、小兒痲痺)都是年幼患者的比例較多,影響社會人口年齡結構的事件如戰後嬰兒潮(幼兒比例增多)及之後出現的人口老化(幼兒比較減少)可能會影響那些傳染病的發病數字,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除了在醫藥衛生營養水平有顯著的差異外,幼兒人口比例也是一樣(發展中>已發展),目前我所看到與傳染病及人口年齡結構相關的資料只是很少的(見下面統計圖表),未能作出太多分析,只能刺激大家的思考,把這個因素包括入考慮之列。
雖然以上只有部份傳染病及疫苗相關的分析資料,並不能由此證明每一種傳染病都在疫苗大規模注射前已大幅下降,也不能推說其他國家都有同樣的現像,但卻引起了以下的疑問:究竟其他疫苗及國家會否出現同樣的情況,同樣的錯誤會否重複出現?從90年代中期到現在(上面統計圖表還沒有計算的年份)的數據變化又是否會對結論產生關鍵的影響? 就正如我們看到中國生產出售了不少有毒食物的新聞報導時,會懷疑中國是否有更多有毒的食物種類是未經傳媒揭露一樣。若有時間真希望把更多的資料搜集回來,使資料更加完整,結論更準確。
有關疫苗引發副作用的問題則留待下一章再說明
來自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有 關百日咳、破傷風及肺結核(每兩個一組由上到下)的統計圖表,但只有百日咳的例子有可能與上述理論契合,此外肺結核的圖表似乎出現問題,由1975年至 1993年期間每竟出現近10萬分之3萬(30%)的感染率(相若於發病率最高的非洲:28%,可參看維基結核的條目),而使用曲線圖而非棒形圖的方 式則令人很難以精確計算不同組別的發病數字,讓人懷疑這些數字的準確及真實性。
(待續)
留言